動物對食物的選擇是受到使命的驅使,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滿足自己的肚子。在所有生物與無生物的相互合作下,整個自然界才得以平衡發展。這是我們經過一係列的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有些生物的飲食非常不規律,時而吃得很多,時而幾乎不進食。事實證明,這些動物是為了“吃”而存在,卻不是為了生存下去所以才進食。就拿蚯蚓為例,一隻蚯蚓每天要吃相當於自己身體容量200倍的泥土。如達爾文所說,正是因為有蚯蚓的存在,地球的土壤才能夠變得如此肥沃。

    還有一個例子被人們廣泛熟悉,就是蜜蜂傳播花粉。如果我們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蜜蜂每天辛勤工作,為的卻不是自己,而是其他的生物體。在海洋中也發生著類似的事情,比如說一些單細胞的生物每天以每分鍾1加侖的速度喝入海水,為的是將海水在身體中過濾,從而清除掉海水中一些具有毒性的鹽。也許這些動物本身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多麽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全都離不開它。

    動物的器官似乎是為了某個特定的計劃產生的,而生命的目的則是為了完成這一計劃,將它變為現實。我們存在於一個世界中,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

    我們將對人類的研究結果與對其他動物的研究結果放在一起作比較,然後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出入,這些出入主要體現在運動方式及休息場所上。人能對各種天氣都有適應能力,也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直立行走使人類的雙手得到了解放,所以他們可以從事很多其他動物不能從事的活動。就人而言,幾乎沒有什麽事情是做不了的。人類可以走路,可以奔跑,可以跳躍,可以攀爬,可以遊泳,就連一些複雜但美好的動作如舞蹈、體操等都可以做得到。可是,這些特殊的能力卻不是一生下來就看得到的,剛出生的嬰兒幾乎什麽能力都不具備,隻有經過兒童期的學習,他們才能夠掌握。

    剛出生的嬰兒幾乎是一個癱瘓的個體,漸漸地,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下學會了和成年人一樣舉止,一樣行動。他們不但獲得了其他動物不具備的能力,還學會了怎樣根據外界環境調整自己。社會越來越複雜,氣候越來越多變,新生兒必須學會適應,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兒童期是最容易適應環境的時期。當一個人長大成人後,他的適應能力就會慢慢減弱,比如說學習外語的能力,一個成年人學習外語的速度和對外語的掌握能力遠不及一個小孩子,即使這門外語聽起來相當簡單。成年人在對某一環境產生好感時,他隻會將這一環境記錄在腦海裏,而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一環境融為自己內心世界的一部分。心理學家稱這種記憶的能力為“內在美”,它是用於形成一種既能適應所屬空間和時間,又能適應整個社會的精神意識的行為的能力。成年人在看待問題時,特別是在宗教信仰上,往往持有一種抹不去的個人感情和偏見,雖然他們知道不應該這樣,可是卻無論如何都不能抑製這種情感。為什麽會這樣?這是因為這種情感已經深深地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

    如果想要突破某一地區特定的風俗習慣,或者使這個地方的人都擁有一種新的思想,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從孩子身上入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隻有孩子才具有一種無窮的偉大的力量,隻有孩子能夠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