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孩子的心靈是怎樣組成的,我們必須先要了解什麽是敏感期,在敏感期內都發生了什麽事情,以及這些事情是以怎樣的順序和形態發生的。我這種說法曾遭到過某些人的反駁,他們認為是否懂得敏感期與是否能夠培育出健康的孩子無關,就好像古時候,人們都不懂得什麽是敏感期,可是他們的後代依然能夠茁壯成長一樣。我想提醒他們一點,時代不同了,過去,我們擁有許多大自然賜給我們的本能,可是如今,這些本能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被外界壓製住了,有一些已經不複存在了。在過去,媽媽們會隨時將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為他們提供學習的環境,用母愛幫助他們有效利用敏感期的優勢。可是現在,人類的人性在發生著退化,媽媽們也不再擁有這樣的本能。所以我認為,對人類母性的研究與對孩子發展的研究應該同時進行,以便讓兩者相互扶持。

    我認為,回歸自然是媽媽們必須要做的事。母愛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應該被科學家們所重視。科學家們應該對媽媽的本能多加研究,然後幫助天下的媽媽們找回本屬於她們的本能。隻有媽媽們找回了她們的本能,她們才會懂得如何讓孩子從一生下來就得到足夠的來自心靈上的保護。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交給護士,因為人們認為護士受過專業的訓練,可以給新生兒最好的照顧。其實,護士能給予新生兒的隻是來自生理上的滿足,至於新生兒心靈上的空虛和饑渴,護士則無法填補。從心理角度上來看,受到這樣照顧的新生兒反而更加危險,因為精神上的饑渴很可能導致新生兒的死亡。

    不要懷疑,這並不是我無憑無據的猜想,而是有真實的事例擺在我們麵前。在荷蘭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家機構為一些失去父母的新生兒專門設置了一個看似完美的環境,讓這些新生兒們在絕對幹淨、安靜的環境下,得到訓練有素的護士的照顧,可是結果卻不盡樂觀,不少新生兒生了病,最後夭折了。這家機構的本意是想要教會那些收入很低、生活環境較差的媽媽們如何對新生兒進行衛生保健,可是事實證明,那些待在父母身邊的新生兒雖然享受不到最完善的飲食和最專業的照顧,可他們成長得反而更加健康。這一現象讓這家機構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於是他們馬上改變了方式,讓護士像媽媽一樣不時地擁抱一下新生兒,逗新生兒們開心。很多人好奇,為什麽完全不懂得科學護理的媽媽們卻比專門的機構更能夠幫助新生兒健康成長?讓我來告訴你們答案,那是因為媽媽們對新生兒的照顧是發自內心的,是滿含愛意的,她們不但給予嬰兒們物質方麵的滿足,也給予新生兒們內心的滿足,並適當讓這些小家夥們與成年人的世界有所接觸,所以那些在媽媽看護下的新生兒會更健康、更開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