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得知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更無從得知一個還在繈褓之中的嬰兒在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有一番怎樣的作為。我們眼中的嬰兒看似柔弱無助,可是又有誰知道他的心裏在想著什麽事情?從肉體的形成方式和出生方式來看,每個人都是相同的,同樣是經過媽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來到這個世界上;從個性形成方式看,每個人又都是一個獨立體,不同的人心中懷有不同的力量,促使著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出生時的無助曾引起過哲學家們的注意,並把它作為一個主要課題進行研究探討,可惜的是,在醫學專家、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眼中,這一現象再平常不過,不值得他們花時間和心思研究。無助的嬰兒期會對孩子日後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雖然大多數的孩子都能靠自己撐過來,但是這些影響已滲入他的意識底層。一些人認為,新生兒不具備心智,還有人認為,新生兒的發展取決於父母的照顧和養育,於是一些父母把自己當成最偉大的人,把教育孩子當成一種工作,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到最完美。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可悲的是竟然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父母們仍按照自己的標準,繼續對孩子采取雕刻藝術品的方式進行教育,他們認為是自己創造了孩子的全部。

    成年人心中的自負將更多的苦難轉嫁到孩子身上。事實上,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擁有相當的心智天賦,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向什麽方向發展,隻是需要時間。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時間,他們就能夠通過努力掌握自己的心智,表現出自己的天賦。然而,來自成年人的幹預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或許這就是導致人類在天賦發掘方麵失敗的原因。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他們內心的那股意誌力也在一天天變強,猶如泥土中的種子不斷向上努力生長。就在它即將破土而出的那一刻,一股強大的力量狠狠地壓在了它的頭上,壓得它抬不起頭,最終隻能縮回地下。心理胚胎和生理胚胎一樣,都需要被尊重、被接受。對於新生兒來說,新環境中經曆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很強大的阻力,他們需要幫助,需要保護,可是到頭來,他們什麽都沒有得到。於是,一個處在心理胚胎階段的新生兒隻得憑著自己微弱的力量,一點一點地撐過這段他們最無助的時期。

    其實,像新生兒這樣的一個嬌小的、柔弱的小東西降臨到我們麵前,是需要我們用心愛護和尊重的。處於心理胚胎期的新生兒們需要的不是由物質堆積起的城堡,而是心理上的關懷。如果成年人了解到了新生兒所經曆的痛苦,他們就應該承擔起應負的責任,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

    人的一生要麵臨許多內在的挑戰。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意誌這樣一種看不見碰不到的東西是什麽,但當它成為了主宰我們行為舉止的力量時,我們就必然會對其進行控製。嬰兒的意識產生後,他們開始對自己身邊的一切感到好奇,他們需要我們的同情,需要我們的幫助。在孩子人格發展定型的關鍵期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幫助是父母的責任。我們應該科學地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麽,並為他們準備一個真正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這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想要完成對人類發展史的研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