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的活動正好能夠配合他們的內在需求,我們就能從孩子的表現中得知他們在發展時需要什麽。一般來說,孩子會希望盡量和周圍的人做同樣的事。

    但是孩子也有個別的內在需求,因為他們必須在進行工作時把自己和周圍的一切人和事完全隔離。我們在神奇又豐富的秘密世界中找到了親密的孤獨,這一點沒有人能夠幫助我們感受得到。如果此時出現幹擾,這種感覺就會遭到破壞。我們從外在的世界解放出來後形成了一種思想,這種思想離不開內在精神的培養,周圍的環境無法對我們產生影響,我們可以安心獨處。

    許多偉大、超群的人物都能夠如此陷入沉思,並從中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有些偉大的人在沉思中獲得了思想的力量,並把靜思和慈悲相結合,最後感化了眾生。有的人在長時間獨處靜思後忽然感到自己有幫助人類解決大問題的義務,於是他幫助那些陷於仇恨、侵略的同胞,包容那些人的缺點和毛病。我們還發現,勞動和精神的專注之間有著密切聯係。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很矛盾,但是隻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者的確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內在精神對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能量起決定性作用,換個角度來看,日常生活也以一般性的勞動讓腦部的思考變得更靈活,當一個人的體力不斷被消耗時,精神就會對其進行補充。一個了解自己的人會了解自己的精神所需,並盡量滿足這種需要,就像他了解自己的生理所需,所以會在餓時吃飯,困時睡覺一樣。忽視精神需求和忽視身體需求一樣,都是非常危險的事。

    我們發現孩子具有這種思考能力,即發自內心的專注能力。由此可見,並非隻有超凡脫俗或天賦稟異的人才具有專注力,其實每個人都具有這種特征,隻不過很少有人能夠把這種特征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我們對孩子令人刮目相看的專注力采取重視,我們就不應該隻對我們認為有用的工作進行討論。雖然有些東西在我們看來什麽作用都沒有,可是孩子卻很容易被它們吸引住。孩子會對這些東西著迷,並試著用各種方法擺弄它們。通常情況下,孩子會用一些沒有條理的方式擺弄這些東西,他們會把剛剛才開始玩的東西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再重新玩起來。孩子會重複著用同樣的方法擺弄這些東西,雖然他們看起來並不是很投入,但事實上,我們正在見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我在第一次發覺這個現象時感到萬分驚訝,那些心理學理論在我眼前刹那間瓦解了。我甚至問我自己:“這是真的嗎?我眼前的這個奇特的事實,這個全新的、神奇的奧秘是真實存在的嗎?”因為我曾和所有人一樣,相信孩子不可能長時間地專注於一件事。可是,我卻看到一個隻有4歲的小女孩正在試圖把麵前那些大小不同的圓柱體放回相應的凹槽裏。她做得非常謹慎,也非常專注。當所有的圓柱體都被放進了凹槽之後,這個小女孩把這些圓柱體倒出來,然後又一次開始進行這項練習。她做得那麽起勁,似乎這項練習對她而言有著十足的吸引力。我在她身邊坐下,然後開始給其他的孩子念故事,然而這個小女孩卻並沒有被我的故事所吸引。當她做了14遍這項練習後,我走到鋼琴前坐下,然後一邊彈鋼琴,一邊讓孩子們隨著我的琴聲唱歌,可是這仍然沒有影響到這個小女孩。她全神貫注地玩著她的圓柱體,甚至沒有抬頭看一下周圍發生了什麽事情。突然,這個小女孩停止了手中的練習,然後麵帶微笑地站了起來,她的眼中閃爍著光芒,好像非常滿足。她非常開心地微笑著,好像看到了剛剛升起的太陽一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