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在工作中得到快樂,他們就會充滿熱情地去做每一件事。他們會花很長的時間擦門把手,直到門把手變得像鏡子一樣亮。即使隻是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如撣灰或掃地,孩子們也會小心翼翼地去做。顯然,孩子們並不是因為完成工作而受到鼓舞,他們喜歡工作是因為他們可以在工作中運用潛藏的精力。隻要他們的體內還有精力,他們就會一直專心工作。

    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喜歡反複地做同一件事,但是他們能夠在不斷地重複中變得熟練。我曾看到一群年齡非常小的孩子能夠自己穿衣服、脫衣服、扣扣子、係鞋帶、打蝴蝶結。他們還能在飯前把碗筷整齊地擺放在餐桌上,甚至能夠在飯後幫忙清洗用過的杯子和碗碟。孩子們擁有旺盛的精力,這些精力不但能讓他們學會做許多事情,還能讓他們幫助其他還不清楚應該怎麽做的孩子。我看到一個孩子在幫另一個年齡小一點的孩子穿圍兜,並幫他係鞋帶。我還看到一個小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湯,然後一個大孩子就馬上跑過來幫他清理地板。

    孩子在清洗碗碟的時候,不但要清洗自己的碗碟,還要清洗其他人的碗碟;他們在布置餐桌時不但要把自己的碗筷擺放整齊,還要把其他人的碗筷擺放整齊。而且孩子不會覺得,因為自己幫助別人做了事,所以自己必須得到獎勵。對於一個充滿熱心的孩子來說,給別人幫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獎勵。有一天,一個小女孩默默地坐在擺了熱湯的餐桌前,她的眼中充滿了憂鬱,並且一句話也不說。後來我得知,曾有人答應讓這個小女孩幫忙擺放碗筷,可是最後那個人卻忘記了,所以這個小女孩非常失望。她的心靈受了傷,所以難過得湯也喝不下了。

    這樣,孩子們外在的社會行為也得到了發展。他們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並輕易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處在一個能夠自己動手做的環境裏,孩子就能擁有達成自己設定目標的自由。有了濃厚的基礎,孩子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興趣。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就是為了讓活動的驅動力和發展的需求得到滿足。然而,想要讓他們的驅動力得到滿足,首先要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有時,孩子的手並不髒,可是他們還是會一遍又一遍地洗手,這是因為孩子一看見自己的手就會聯想到一些和手有關的行為,如把手弄濕,在手上塗肥皂和用毛巾把手擦幹。掃地,給花瓶裏的花換水,把小桌子排列整齊,鋪平床單,擺好晚餐要用的碗筷等事,都能讓孩子的肢體得到合理的鍛煉。一個人隻要在家務勞動方麵付出過許多努力,卻又不能不做這些,他就一定能夠明白,那些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其實需要花費許多的力氣。特別是今天,人們總是認為體操和身體運動非常重要,可是卻沒有留意到家務勞動雖然不屬於一般機械式的運動,可它卻是有明確目的的運動。

    所有來“兒童之家”參觀的人在看到孩子那麽樂意去做日常生活練習時都會感到驚訝,但這些日常生活練習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在孩子的童年活動中,這些練習隻是一個開始,它們並不是最重要的活動。

    人們對思想家和科學家的印象往往是“專注沉思,脫離現實”。大家都聽說過牛頓由於過於專注地思考而忘記吃飯的故事,也聽說過阿基米德因為苦苦鑽研數學計算而沒有意識到西拉克斯市已經淪陷了,直到敵人站在他麵前時,他才嚇了一跳的逸事。這些趣聞逸事讓我們看到,在人類的性情當中,專心是比沉思更重要的特性。各項偉大發明之所以能夠誕生,除了需要科學家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內涵外,更需要這些人在工作上投注的那種幾乎與世隔絕的專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