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發現自己能夠以更加機靈和敏捷的心理素質來麵對世界,他們的觀察和辨別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隨後他們發現,他們不會再建立起雜亂無章的精神映像,而是能夠工整地把這些映像分門別類,他們明白了尺寸和形狀是兩回事,學會了按照組合的變化對尺寸進行分類。

    所有這些和等級變化又不一樣。我們可以根據色調飽和度對顏色進行劃分,安靜和不安靜之間也有一係列的過渡,噪聲和聲音的定義不同,每個東西都有其獨特的名稱,並且這些名稱都恰如其分。孩子不但具有了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而且他們還能把所觀察到的物體根據腦中已建立起來的次序概念,在他們的腦中安排好適當的位置,並按照名稱確切地歸類。

    實驗科學的學生不正是以相同的方式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察的嗎?當他們置身於千差萬別的自然物中時,他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文盲,但他們卻並不是真正的文盲,因為他們具有特殊的觀察素質。如果他們用顯微鏡進行工作,他們的眼睛就會在訓練下看得到顯微鏡視野中的每一個一般人分辨不出來的微小細節。如果他們是天文學者,他們就能用望遠鏡觀察宇宙。雖然許多遊客和業餘愛好者都會做同樣的事,可是那些人卻不會像他們一樣看得那麽清楚。當一位植物學家和一位旅行者同時看到一些植物時,隻有植物學家才會根據腦中記憶的植物分類特征對這些植物進行識別和分類,並叫出它們確切的名字。這種從複雜的門類中辨別植物的能力就是植物學家和一般園丁之間的區別,同樣,正是準確和科學的語言讓我們看到訓練有素的觀察者具有怎樣的特征。

    如今,隻有那些接受過特殊觀察能力培養、掌握了對外部物體進行分類的科學法則的科學家,才能在未來成為新一代的科學發明者,而那些從未做過準備、不懂科學法則、隻會每日閑逛於花草中或躺在星空下做白日夢的人,這一生都不可能成為科學發明者。

    事實上,孩子對不停地發現他們的世界有著深刻的感受,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非常大的樂趣。孩子從這個世界中獲得了許多知識,這些有條不紊的知識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熱情。孩子的頭腦不再發生混亂,他們開始把各種各樣的“創造物”裝進腦子裏,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靈魂上的極樂。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