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幫助孩子識別物體的尺寸差別,並讓孩子把棱柱體按照正確的次序擺放。當老師結束了教孩子識別棱柱體的課程後,可以把所有棱柱體放在地毯上,然後對孩子說“把最厚的棱柱體給我”。當孩子挑出相應的棱柱體並遞給老師後,老師要把這個棱柱體放在桌子上,然後重複進行這個過程,並把這些棱柱體按照孩子挑出的順序排列好。這項練習能夠讓孩子從剩下的棱柱體中挑出最厚的或最薄的,還能鍛煉孩子按次序擺放物體的能力。

    當物體隻發生一維變化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進行教學:有的教具隻在長度上發生變化,如木棒,我們就可以說它是“長的”或“短的”;有的教具隻在高度上發生變化,我們就可以說它是“高的”或“矮的”;有的教具隻在寬度上發生變化,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寬的”或“窄的”。

    在以上的三種變化量中,我們隻把長度變化作為孩子們的入門課程,我們還用通常的“三階段”方法讓孩子從成堆的物體中挑選出最長的或最短的,用於對孩子進行識別物體之間差別的教學。孩子接受過如此的訓練之後,就會具備非常精確的用詞能力。有一天,老師用線條在黑板上打了一些格子,一個孩子看到後說:“這些線條真小啊!”馬上就有另一個孩子對他糾正道:“這些線條不是小的,而是細的。”

    在教孩子關於顏色或形狀的名稱時,老師並不需要對孩子就兩個極端的物體之間的對比進行強調,如告訴孩子哪一個是最紅的或哪一種是最不紅的。老師可以同時向孩子出示幾種不同的顏色,並告訴孩子“這個是紅色的”,“這個是藍色的”,“這個是黃色的”,或“這個是正方形的”,“這個是三角形的”,“這個是圓形的”等。但是,如果老師在教孩子顏色的單詞時,顏色出現了等級變化,老師就要選擇兩個極端的概念,如“深”和“淺”,然後讓孩子進行選擇“最深”和“最淺”的顏色的練習。

    我們可以在放映機影片中看到我講述的這些練習,包括觸摸平麵插片和不同的表麵的練習、“踩線”練習、顏色記憶練習、給積木和長木棒命名的練習、組合詞語的練習、閱讀練習和書寫練習等。

    孩子能夠在進行過這些練習後徹底懂得許多詞語,如長、短、大、小、薄、厚、深、淺、光滑、粗糙、輕、重、冷、熱等,他們還會懂得許多和顏色以及幾何形狀有關的名稱。事實上,孩子們是經過了長期的練習才掌握它們的。他們要全神貫注地觀察和感受物體的差別,並對這些差別進行比較和推理,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最後,他們終於獲得了從前沒有過的辨別能力,可以說,他們對自己的感覺進行了“提煉”。他們能夠對事物進行徹底和基本的觀察,並改變了他們自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