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孩子進行感知訓練,我設計了一些教具,這些教具都為我們這項訓練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在我的工具箱中,三套木製立體插件應該是最容易吸引兩歲半到3歲的孩子的注意力的物品。每個插件上都插了10個小圓柱體或圓麵,所有插在插件上的小部件上都有一個圓頂的小把手。第一套插件中的圓柱體高度相同,但是直徑依次遞減;第二套插件中的圓柱體直徑和高度都依次遞減,但是形狀都相同;第三套插件中的圓柱體直徑相同,但是高度依次遞減,最後一個變成了圓麵。

    第一套插件涉及了兩個尺寸度(截麵)的變化,第二套插件涉及了三個尺寸度(截麵和高度)的變化,第三套插件隻涉及了一個尺寸度(高度)的變化。在設計這些排列次序時,我對孩子進行這種訓練的難易程度進行了思考。

    在對孩子進行感知訓練時,老師要讓孩子把所有的圓柱體都從插件中取出來,然後把它們打亂順序混合在一起,最後再按照正確的順序放回去。孩子可以在小桌旁坐下來,然後以一種比較舒適的姿勢進行這種練習。在拿取小圓柱體時,孩子會用兩個手指尖小心地捏住圓柱體上端的把手,把它們小心地提出來。然後,孩子要輕輕地把這些小圓柱體混在一起,同時確保不會在這一過程中弄掉小圓柱體或製造出噪聲。最後,孩子要把這些小圓柱體放回它們各自的位置。

    在孩子進行這些練習前,老師可以先向孩子示範如何把圓柱體從插孔裏取出來,如何把這些圓柱體混合在一起,以及如何把這些圓柱體放回原來的位置。但是老師不需要親自把整個練習都做一遍,因為當孩子們看到同伴們操作練習的方式時,他們就會進行模仿,這也就不需要老師一遍遍地做示範了。

    孩子們對這樣的練習非常感興趣,有時,為了避免周圍的人不合時宜的幫助,孩子們甚至會在沒有人的地方進行這項練習。

    可是,孩子們是如何把那些順序已經打亂的小圓柱體放回它們各自的位置上的呢?通常情況下,孩子們會進行一些嚐試。有時,他們會試圖把一個大一點的圓柱體放進一個小一些的插孔裏,當他們發現這個孔太小後,他們就會依次去試著把這手中的圓柱體放到大一點的插孔中。直到他們找到了正確的位置,他們就會拿起另外一個圓柱體,繼續進行這項練習。有時,孩子們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即把圓柱體插到了大一些的孔裏,如果一個孩子並沒有發現這一點,繼續進行下去,到最後,他的手中就會剩下一個找不到合適地方插的圓柱體。這樣的情況讓他感到困惑,因為他認為之前所有的圓柱體都放對了位置。於是他開始仔細地思考,並試著去感覺那些小圓頂,想確定是否有哪個圓柱體放錯了位置。他進行過多次的嚐試後,終於發現有一個圓柱體放錯了位置,於是他便糾正了這個圓柱體的位置,並露出勝利的笑容。

    孩子可以在進行這種練習的過程中得到智力的提升,他們希望從頭開始,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這些圓柱體放回正確的位置,所以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一練習。3歲到3歲半的孩子能夠至少連續進行40次這種練習。如果我們在孩子對這套教具失去了興趣,我們隻要把第二套和第三套教具擺在他們麵前,他們就會重新產生興趣。

    這種教具能夠鍛煉孩子用眼睛區別物體的尺寸的能力,因為當練習進行到最後時,孩子就能夠憑肉眼對手中拿的小圓柱體的體積作出判斷了。教具本身能夠控製錯誤的出現,孩子能夠在進行練習時真切地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了教育方法。

    在想要達到預期目標的信念的引導下,孩子不斷進行著自我糾正。沒有老師命令他們注意他們的錯誤,也沒有老師強迫他們改正錯誤,這一切都是在孩子自己才智的複雜勞動中產生的。所以我們說,孩子從這時就開始進行自我教育了。

    我們並不是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的、表麵層次的目標而讓孩子進行這種練習的,我們並不以讓孩子學會放置那些小圓柱體為目的,而是以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做練習為目的。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目標,即讓孩子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並引導他們比較觀察的物體,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判斷、推論和決定。隻有不斷地重複做這種鍛煉注意力和理解力的練習,孩子們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

    在圓柱體插孔練習之後,我們為孩子準備了三套幾何立體圖形。

    1. 10個漆成粉紅色的木製正方體,第一個正方體邊長為10厘米,其他正方體的邊長依次比前一個少1厘米。

    孩子可以把小地毯鋪在地上,然後用這些正方體在地毯上搭一座塔,用最大的正方體用來做塔底,用最小的正方體用來做塔頂,中間的正方體從下到上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擺放。有時孩子剛剛把塔搭好,塔就被手帶起的風吹倒了,大大小小的正方體散落一地,於是孩子就重新把它們搭起來。

    2. 10個長為20厘米的棕色棱柱體,方形截麵的邊長從10厘米依次遞減到1厘米。

    孩子在練習時,要把10塊棱柱體散在淺色的地毯上,然後把它們按照薄厚順序排列。

    3. 10個邊長為4厘米的綠色或紅藍相間的薄板,方截麵相同,但薄板的長度不同,最短的為10厘米,最長的為1米。孩子把10塊薄板放在一塊大地毯上,然後把它們混合在一起,接著對這些薄板進行比較,最後把它們排列成管風琴狀。通常情況下,老師會先向孩子們示範一下排列薄板的方式,但是孩子卻不是直接從老師那兒學會如何做這些的,他們是看過其他的孩子的操作後才真正學會排列的。孩子們在進行練習時,老師仍然應該在一旁對孩子的活動進行觀察,並在恰當的時機糾正孩子們的錯誤。不過老師的糾正都是針對孩子對教具不恰當的使用方式而作出的,而不是針對孩子排列薄板的順序作出的。孩子在排列薄板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是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練習,隻要他們能在反複地練習中進行仔細觀察,他們就能慢慢改正這種錯誤。有時孩子也會在進行練習時犯一些明顯的錯誤,不過由於這種練習並不以讓孩子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薄板為目的,而是以讓孩子親手去做為目的,所以老師不需要在這一方麵對孩子進行過多幹涉。

    總有一天,孩子能夠把所有薄板按照正確的順序擺放好。當孩子滿心喜悅地叫老師過去欣賞他們的傑作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孩子在進行正方體、棱柱和薄板這三套裝置的練習時需要走來走去,而且他們需要在行走的過程中拿著這些他們難以用手把握的教具。孩子們在使用這些教具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用眼區別相似物體大小的能力。如果憑感覺來看,這種練習好像比之前提到的圓柱體插孔練習容易很多,也簡單很多,可事實上,這種練習的難度更大,因為教具本身不能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控製,孩子隻能用眼睛來控製錯誤的出現。所以,我認為物體之間應該有醒目的區別,這樣孩子一眼就能發現。基於這個原因,我所使用的教具體積都比較大,並且會讓孩子事先進行一些立體插孔一類的練習,以鍛煉他們的基本眼力。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在同一階段內做一些其他練習。我的教具中有一塊小矩形板,一部分表麵是粗糙的,另一部分表麵是光滑的。孩子已經學會如何用涼水和肥皂洗手並擦幹,他們還會把手指尖放入溫和的水中浸泡幾秒鍾。我在本書中有關教育方法這一節中提到過,我們可以讓孩子在這時進行循序漸進的感覺熱度的練習。

    之後,老師可以讓孩子用指尖輕輕地分別觸摸矩形板的兩部分表麵,讓孩子們感覺到這兩部分的不同。孩子在接觸兩個表麵時,指尖會一前一後地運動,這種微妙的運動對培養孩子的控製能力非常有效。剛剛清洗過,並在溫水中浸泡過的小手增加了美感和優雅,這是對孩子進行觸覺訓練時首先要做的事。在我的教學方法中,培養孩子的觸覺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