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這些症狀出現的還有一些疾病,導致這些疾病產生的原因是心理問題,我們不可以按照治療生理疾病的方式來治療這些疾病。有的孩子會缺乏食欲,出現厭食症;有的孩子則出現貪食症,並因此導致消化不良;有的孩子經常做噩夢、怕黑,甚至出現生理疾病的症狀,如貧血症狀。沒有什麽藥物能夠治療孩子們的這些病症,因為這些病症都是由於心理問題引起的。

    如果孩子出現第一類症狀,他們就會作出激烈的表現,對此,他們的父母會感到非常困擾。這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他們,於是便把他們送到了托兒所或幼兒園。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雖然他們的父母都健在,可是他們卻過著和孤兒一樣的生活。有的父母對這樣的孩子采取強硬的手段,非打即罵,晚上不許他們吃飯,而是讓他們盡早去床上睡覺。這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們變本加厲,用更消極的方式抵抗。有些父母在打罵過孩子之後會轉而使用柔和一些的方式,比如對孩子進行勸說,或試圖用情打動孩子。一些媽媽總是問孩子:“為什麽你要讓媽媽傷心呢?”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進行反省,卻不知這種方法對孩子並不起作用。

    至於出現第二類症狀的孩子,父母們不會對他們過多幹涉,一些父母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聽話。當一些孩子纏著媽媽,要求媽媽陪自己睡覺時,媽媽們還會認為這是孩子非常愛她的表現。但是用不了多久,媽媽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在走路方麵還是說話方麵都要比其他孩子發展得遲緩。這樣的孩子雖然健康,但是卻非常膽小,也不愛吃飯,他們總是需要媽媽給他們講故事,這樣他們才能覺得安心。媽媽們在剛剛遇到這種情況時隻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些神經質,也許他在長大後會成為一位詩人或聖賢,可是用不了多久,她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需要接受治療。

    導致我們早期的學校特別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一旦進入我們的學校,他們身上的這些消極症狀就會漸漸消失,最後完全不見。產生這一效果的關鍵隻有一件事,那就是孩子在我們的學校中擁有自由,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沒有約束的環境中做他們喜歡的實驗或工作。他們能夠在從事這些實驗或工作的過程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一旦他們對這些事情產生興趣,他們就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做這些事情,並把這種專注從一個工作轉移到另一個工作上。當孩子已經能夠在興趣的吸引下專心地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出現消極的症狀了。秩序代替了雜亂,那些被動的和搗亂的孩子變成了協助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擁有消極的性格,是環境把他們變成這樣的。所以我們建議媽媽們讓孩子做他們感興趣的工作,並且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工作。我們不可以對那些惹麻煩的孩子感情用事,更不可以說他們是白癡。人對物質食物的需求遠不及對精神食物的需求高,糖果、嚴酷的態度和藥物對孩子都沒有幫助,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心靈上的食物。人和動物不同,人類具有智慧的本質,必須在生活和相關經驗中建構自己的行為。隻要我們按照這一路徑對孩子的生活進行安排,那麽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