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媽媽帶著6歲的小凱到超市購物,當小凱走過水果區的時候,他忽然搖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想要吃葡萄,咱們買點回家吃吧!”媽媽停下來看了看價錢,竟然是18元一斤。

    “兒子,上周阿姨來看你的時候不是買過嗎,過幾天咱們再買好嗎?”媽媽很認真地對孩子說道。

    “我不想再等幾天!我現在就要吃!”小凱不情願地嘟囔著。

    “那好吧,不過你先要幫媽媽去看一下,葡萄是多少錢一斤!”媽媽說道。

    “嗯,好的,我現在就去看。”看到媽媽有買的意向,小凱變得很高興,他蹦蹦跳跳地地來到貨架前,仔細地看了看,然後回來對媽媽說道:“葡萄的價錢是18元一斤。”

    “你說的沒錯,可是你知道嗎,現在我們拿18塊錢隻能買一斤葡萄,等到夏天的時候,我們幾乎可以買到6斤葡萄。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媽媽想用自己的方式引導孩子加深對商品的供求與價格的思考。

    “對啊,媽媽你快點告訴我,為什麽現在的葡萄這麽貴,到了夏天卻又那麽便宜呢?”小凱充滿好奇地問媽媽。

    看到小凱已經有了興趣,媽媽知道自己應該切入正題了。於是開口說道:“因為現在是冬天啊,葡萄不是在這個季節成熟的,我們現在看到的葡萄是通過一係列的保鮮技術手段才保留下來的,因為數量有限,價格自然也就高點。等到夏天來的時候,葡萄差不多都是同時熟的,批發商會一車一車地從果農那裏批發葡萄來出售,由於產量很大,價格自然也就低了。”

    “哦,原來如此!既然現在這麽貴,那我們就少買一點葡萄吧!”小凱似乎已經領悟到了媽媽的意思。

    小凱媽媽的做法很聰明,她能夠及時抓住機會,運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來告訴孩子一個深刻的道理。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學習到相關的經濟知識。如果隻是一味地說教,很可能還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也許有的父母會覺得,這種知識孩子值得懂得麽?其實,這種簡單的供需關係,很有必要讓孩子了解一下。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隻要你能夠掌握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你就會成為一個精明的經濟學家。”由此可見,在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讓他們學習一下供給和需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