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優異。他的父母每個月固定給他100元的零花錢,供他乘車、買水等零用。正常情況下,這麽多錢正好能夠滿足他的日常需求,但有時要買一些玩具之類的東西,他的零用錢也就不夠花了。為了增加自己的零用錢,小明找到了一條“勤工儉學”之路:讓同學抄自己的作業,每科5元,然後獲取相應的報酬。

    成績優異的小明寫作業非常快,每天最後一節課結束,就有學習不好的同學找他抄作業。遇到周末,老師留的作業比較多,他就會適時抬高價格。盡管如此,他仍然是生意興隆。嚐到賺錢的“甜頭”後,小明又與幾個成績不好的男生達成了協議:考試時傳一次紙條付款10元。

    小明的班主任後來發現了這件事情,批評他不該用這種不正當的方式在同學身上賺錢,可是小明對老師的話卻不屑一顧,而且滿不在乎地對老師說道:“現在都在提倡勤工儉學,我這也是呀!再說了,我爸爸媽媽說了,這是理財的學習,我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的!”

    像小明這樣的孩子現在有很多,由於過度地對金錢依賴,以至於連價值觀都發生了扭曲。此時,父母就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孩子走出認知誤區。

    對於孩子來說,早期的金錢教育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理財習慣。然而,很多父母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產生了兩個極端錯誤的觀念:一種是在孩子麵前過分拔高錢的價值,造成孩子認為幹什麽都需要錢,隨便做點什麽事都想要得到報酬,幫家長做點家務就要錢,幫同學做點事情也要錢,更有甚者,還會利用金錢來找關係,就像案例中的小明,通過一些不正確的途徑來賺取零花錢,這反而並不利於他的成長。長大後,他無論做什麽事情的出發點就是“錢”,這樣他怎麽可能獲得真誠的友誼和充滿感情的愛情?

    物極必反。第一種錯誤的理財觀點是太過看重錢,而第二種錯誤觀點則是在孩子麵前盡量避免談錢,結果造成孩子對金錢一無所知,甚至還讓孩子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從下麵的這個案例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點。

    仔仔的父母是一對商人,看慣了商場上爾虞我詐的他們,深感金錢的罪惡。為了讓仔仔遠離金錢,在仔仔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把他送到爺爺家,每月給其足夠的生活費用。

    爺爺非常疼愛仔仔,隻要是仔仔看中的東西,爺爺都會毫不猶豫地買給他,仔仔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