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富勒是一名美國商人,在他小的時候,家中有7個兄弟姐妹,生活過得十分清苦。為了補貼家用,他從5歲開始工作,9歲時就會賣點小東西貼補家用。

    約翰·富勒的母親非常了不起,她經常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貧窮不是上帝的旨意,我們不能因此而整天發牢騷,我們現在之所以這麽窮,那是因為你爸爸從未有過改變貧窮的欲望,我們家裏的每個人都沒有遠大的抱負。”

    母親的這些話深深地印在了富勒的腦海裏,他一心想要改變家裏貧窮的狀況,於是開始努力追求財富。12年後,富勒收購了一家被拍賣的公司,之後又陸續收購了7家公司。

    在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富勒總是引用他母親的話說:“隻要有成功的欲望,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成功。雖然我不是富人的後代,但我可以成為富人的祖先。”

    正是因為富勒的母親從小就注重對孩子的財商教育,才為富勒以後的輝煌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要想讓孩子成功,並不是要努力地幫他們積累財富,而是讓孩子有理財的意識和頭腦。那些成為“啃老族”的孩子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

    很多的中國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煩惱:一方麵,為了給孩子提供舒適的成長環境而辛苦地工作、省吃儉用,想方設法地掙錢、攢錢;另一方麵,孩子花錢的速度幾乎趕上了父母掙錢的速度。結果,孩子的生活得很好,而父母卻還過著辛辛苦苦的日子。甚至,有些父母還沒擺脫“房奴”、“車奴”,就又成了“孩奴”。

    父母作為孩子一生當中最無私付出的老師,他們總是一味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殊不知,這樣隻會讓孩子喪失“自立”的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他們根本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同時,很多父母將焦點太過集中於“情商”和“智商”之上,反對孩子去接觸和錢有關的事情。於是乎,父母就像是孩子的“財務部長”、“後勤部長”,有什麽需要隻要說一聲就可以了。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給他們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也就體會不到錢的來之不易,更別說節約用錢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