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的消費問題是很有意思的:一則曆代統治者及其集團絕大多數都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即使那些所謂的聖君明主也很少例外,二則曆代思想家大多倡導黜奢崇儉,三則也有一些思想家傾向於尚奢用費。而崇儉戒奢始終處於傳統消費思想的主流,中華民族的勤勞樸素也著稱於世並流芳千古。

    有史以來,中國就有關於崇尚儉樸這一消費思想的大量記載。《尚書?大禹謨》中留下我們所熟知的因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古訓。春秋時晉國大夫禦孫曾對魯莊公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老子在《道德經》中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視作“三寶”。孔子主張“儉不違禮”、“用不傷義”,並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墨子提出:“節儉則昌,淫佚則亡。”荀況也強調“恭儉”與“節用裕民”。後世如西漢的賈誼、東漢的王符、晉朝的傅玄、南北朝時的周郎、唐朝的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明朝的顧炎武、清朝的顏元等等均主張節儉。

    其中,最顯著的是墨子、荀況、顧炎武的崇儉思想。

    墨子出身於小生產者階層,經常“以裘褐為衣,以??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過著勤勞儉樸的生活,也主張封建領主貴族階級在衣食住行及其他生活和生產方麵有所節製。墨子主張兼愛、敬鬼、節用、節葬,尚同、尚力、尚賢,非攻、非樂、非命,其中節用崇儉的思想表現在:(1)認為奢儉關係國家存亡,即“節儉則昌,淫佚則亡”。(2)主張“飲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長安,然後求樂”。(3)墨子及其門徒都過著以“自苦為極”的刻苦生活,不同於儒家隻把崇儉作為抽象的原則和口頭說教。(4)墨子對一般人的生活標準的節用要求並不難以遵循,如:飲食――“凡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衣服――“冬服紺?之衣,輕且暖,夏服?□之衣,輕且清,則止”;交通工具――“車為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舟楫,是以將之。則止”等。(5)墨子把節用與生產聯係起來,主張一麵加緊生產,一麵厲行節約,如“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節也”,以及“力時急而自養儉”,“生財密而其用節”。可以看出,一方麵,墨子基於當時上層貴族生活奢靡而下層勞動者生活艱難困苦提倡“節用”,具有曆史進步性;另一方麵,他又沒有充分認識到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已經滿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後,人們必然會產生更高的消費要求,此時,限製人民的消費需求並維持一種低水平的社會生活狀態,便顯出了小生產者的狹隘性和空想性。

    荀況的崇儉節用思想具有十分獨特的內容,包括:(1)以人定勝天為哲學依據,認為節儉是人類同自然進行鬥爭的一種手段。他說:“強本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2)提倡每個人都能勤儉,認為節儉是富國裕民的良好辦法。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善藏其餘。”(3)以“盡欲”與“節欲”相結合,提倡節製當前消費以備將來消費,即“節用禦欲,收斂蓄藏以繼之”。(4)認識到物質刺激和消費對生產的積極作用,認為過度的節儉可能會阻礙獎懲賞罰的執行及財富的生產,不主張在任何條件下都節儉。(5)主張一般人民的消費應無視社會地位而使每個人的收入在消費支出後仍有剩餘,說“聖王之生民也,使皆富厚,優猶知足,而不得以有餘過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