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女性職業生涯谘詢師朝生容子

    為緩和少子老齡化持續加速發展的影響以及維持國家發展活力,日本舉國上下都在為“建設支持育兒型社會”努力著。日本政府為實現零待機兒童(1)、幼兒教育無償化以及支援不孕不育症治療等相繼出台了多項扶持政策,與此同時,企業也為“完善育兒職工工作環境”不遺餘力。

    不過,在“育兒至上主義”的濃濃氣息包圍著整個日本的氛圍中,有那麽一群人似乎體會到了一種被排斥在外的感覺。他們就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沒能)生孩子的人們。“育兒很了不起”“沒有孩子很可憐”——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他們不禁同感“自己人生的不幸”,從而陷入了無盡的苦惱之中,據說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沒有孩子之人的人生結局真的是不幸的嗎?

    —— 雖然與很久以前相比,日本社會對各種活法的包容度已經開放了許多,但是依然感覺,類似於“不生孩子不正常”“沒有孩子很可憐”這樣的思想深深殘留的人也還有很多。

    朝生:與年輕時的預想不同,我踏上了一條沒有孩子的人生之路。為了思考“未來的人生該如何度過”,我在Facebook上開設並運營了“無孩人生思考會”。雖然運營得比較簡單,卻意外收獲了大量粉絲,從留言的情況來看,我感覺“有了孩子的人生才是幸福的”這樣一種價值觀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沒有孩子的人難道屬於“多樣性的範圍之外”?

    朝生:我時常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場合,迎麵撞上“有孩子乃理所當然”的價值觀。2015年,我參加了某團體主辦的以“多樣性”為主題的研討會,不過,該研討會其實是“支援有孩女性的集會”。

    主辦方最後進行總結發言時說:“我們今後將繼續發揚多樣性精神,努力為擁有孩子的女性朋友提供幫助。”雖然我也認為這一表態很了不起,但是一想到“沒有孩子的女性竟都被排除在外了”,心裏難免就有些不是滋味。“多樣性本來不就是無論有孩子的人還是沒孩子的人都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認可的一種精神嗎?”

    ——原來如此。

    朝生:沒有孩子的原因因人而異,不過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不想要孩子的人;不是不想要,但最終沒有生孩子的人;想要孩子,也努力接受了不孕不育治療,但還是沒能生出孩子的人。我屬於第二種與第三種類型的混合型。

    在最後一種類型的人群中,在終止治療時苦惱不堪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因為醫療技術的發展,反而成了加重苦惱的助推器。每當一些女性在治療失敗後想要放棄的時候,卻總被婆婆勸說要不要試試某種新方法,從而進退兩難,苦惱不已。生不生孩子,明明是夫妻兩個人的問題,可是現實中,生孩子的壓力卻常常集中在女方身上。

    ——也許是這樣的。

    朝生:此外,我還聽說有些自願選擇做丁克的女性,因為常被身邊的人逼問“為什麽不生孩子”,從而故意回答說“自己接受了不孕治療,可是不管用”。在她們看來,如果假裝“自己是一個可憐人”,或許身邊人的“逼問”能夠減少一些。

    ——在現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即便有意坦誠說出“自己不想要孩子的理由”,恐怕也很難如願,最後不是演變為與不同意見者的爭論,就是演變為現場版的說教。

    朝生: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影響到了人們對於是否應該懷孕生子的觀念。在《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1986年頒布實施)頒布以前,女性生育後通常會辭掉工作、回歸家庭、專心撫養孩子。但是,對於企業開始實施育兒假後步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實現工作與育兒的兩立已經逐漸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