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人際關係專家、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諸富祥彥

    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大地震後,日本人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份難以割舍的情誼”,喚起了人們對各種場合下“與某人、某些人建立關係”的重要性的理解。於是,SNS等“用來確認人與人之間紐帶關係”的工具打破了年齡界限,在各個年齡段迅速流行開來。

    可是,當我們鼓勵他人多交朋友、多與朋友來往的同時,幾乎沒有一位朋友的“孤獨者”的數量,也在當今社會中悄然增長。

    關於朋友數量的統計有很多。據說每位成年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平均約為10人,可是,無論從哪種調查結果來看,其中都存在5%—6%“沒有朋友”的人群。而30—40歲的人們雖然正經曆著人生中最為充實的階段,既有值得信賴的同事,也有需要保護的家人。但他們極少擁有甚至沒有“朋友”。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在“紐帶關係全盛期”的當下,沒什麽朋友之人的人生價值也會因此而降低嗎?

    —— 坦白地說,那些缺少朋友、或是沒有朋友的人的身上,是否都存在著某些“缺陷”呢?

    諸富:“沒有朋友”也是分為許多不同情況的。有的是因為想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討厭被各種過剩的人際關係侵占了自己的時間,於是開始清理朋友圈,時間長了,朋友越來越少,獨處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多了。有的則是本身非常渴望交朋友,非常想參加各種朋友聚會,卻被周圍的朋友排擠、討厭,從而被動地走向了孤立位置,鬱鬱寡歡。不知道您今天所說的,是哪一種情況?

    ——是前者。不是如今成為社會話題的“Sary Non-Employed Persons,孤立無業者)”,而是那些已經工作了10—20年,經曆過種種曲折後已經過上了較為充實生活的人,他們既有值得信賴的同事,也有需要保護的家人。可是,年輕時尚且有時間與朋友來往的他們,漸漸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撫養子女上,參加同學聚會的次數越來越少,好不容易周末有點自己的時間,也不太願意花在天天見麵的同事身上。仔細一想,能稱為“朋友”的人已經所剩無幾甚至為零了。我指的是類似這樣的人。

    諸富:啊啊,如果是這樣一種情況的話,是沒問題的。

    ——可是,我認為社會上普遍蔓延著“朋友少不好”“沒有朋友的人往往不太正常”這樣的氛圍。

    諸富:不對不對,在我看來,“非要通過與誰誰誰交往才能獲得安心感,並且認為不這樣做的人都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呢!

    “擁有度過一個人的時間的能力”,也就是“承受孤獨的能力”,是堅強地、平和地、積極地生存於當代所必備的能力,而且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重要。從這個層麵來說,不僅是商人,也可以說所有能夠抵抗孤獨的人在擁有有意義的人生方麵都具有很強的優勢。

    ——難道現實社會中沒有洋溢著“人際關係狹隘並不好”這樣一種氛圍嗎?很多人都想方設法地與人合群,看不起那些“落單者”。職場中也是如此,殘留著認為“沒有朋友的人沒有價值”“不和同事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是哪裏有問題”“喜歡單獨行動的人比較自私”等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價值觀。

    諸富:的確,所以才引發了像“午餐同伴綜合症”這樣的現象。

    ——就是沒有午餐同伴的員工,尤其是女員工,患上抑鬱症甚至是精神病的現象吧!這是當事人乃至其周圍的人都認為“沒有朋友的人,人品肯定有問題”的觀念所引起的吧?可是,一味追求“朋友越多越好”的話,反而變成了強製部門所有員工每天一起吃午飯了,造成了時間、金錢上的浪費,令一些員工苦惱不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