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富:這樣很不好。如果連午休時間都不能“一個人靜靜”的話,那麽怎麽會有精力想出好點子呢?因為真正的好想法,都是在與自己內心深入溝通的過程中產生的。

    日本人如此喜歡結伴的真正原因

    ——日本人認為“孤獨是寂寞的,是不好的”,渴望結伴的傾向非常強烈——擁有這種觀點的人好像不在少數。假如真是如此,原因是什麽呢?

    諸富: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幕後黑手,是遍布整個日本的“做任何事都不願突出,必須與周圍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在日本,人們普遍認為“若不與朋友、職場中的同事保持相同的價值觀、采取相同行動的話,就無法安穩地生活”。對於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來說,“與周圍的人形成一個小團體,結伴而行,一起做同樣的事”是最為穩妥的選擇。

    ——為什麽日本社會會存在如此強烈的的從眾心理呢?

    諸富:我認為,多數人從小學到初中經曆的都是集體生活,是形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那時,班上會形成幾個“排他的小集體”,孩子們若不加入其中某個集體的話,是無法安穩地度過整個學校生活的。

    而且,為了能讓自己安穩地在小集體中待下去,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做“與周圍人同樣的事情”。於是,許多人便在這一時期,下意識地形成了“如果采取了與周圍人不同行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的認識,並由此迎來了青年時期。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會有人形成這樣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老師、父母也會對我們施加“從眾壓力”,雖然他們嘴上說著“要有個性”“要努力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可是一旦真的照做了,又確實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想必有過這種經曆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不過,類似體育精英這種個人能力遠遠超過團體中其他孩子的就另當別論了。

    諸富:其中也會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擺脫掉從眾心理這一強迫觀念的人。但與此同時,始終持有這一價值觀,成人後,心理上也依然像個沒長大的孩子的人也很多。

    ——原來如此。對於那樣的人而言,那些“不與周圍人保持一致的人”依然會被他們認為是“不正常的人”“有問題的人”甚至是“異類”。在他們看來,“朋友少的人”自不必說,就連“不一起吃飯的人”“不積極參加公司旅行、同事聚會的人”也都是“融入不進集體的可憐人”。

    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可憐“朋友少的人”的同時,還會害怕自己陷入孤獨的境地,變得有些神經質,總想著如何增加“朋友”的數量。

    結伴能麻痹自己,輕鬆生活

    諸富:加上在當今社會中,即便隻是一些麵子工程,也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讓自己活得輕鬆,而想方設法地擁有廣範的人際關係、日複一日地忙於各種應酬。隻要活著,任何人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麵臨各種各樣的苦惱。可是,若能通過聚會、SNS等不斷地與他人在一起、不斷地填滿自己的日程安排的話,就可以“經常使內心處於麻痹狀態”。如此一來,就可以把那些隻能在孤獨狀態下通過與自己的內心深入對話才能解決的問題拋在腦後。

    於是, “成群”“結隊”成了打消每天不安情緒的便捷工具,而“成群的對象”“結伴的對象”越多,當事人便會認為“自己越有價值”,從而產生莫名的自信。

    ——可是這麽做的話,人豈不是無法成長了嗎?

    諸富:當然無法成長了。更有甚者,因過分要求自己與周圍保持一致,從而把自己逼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