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兩麵性在抗戰初期表現的非常明顯。一方麵,蔣介石打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抗日,另一方麵,蔣介石總是企望國際社會的幹預。

    7月16日,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國民政府外交部將盧溝橋事變的備忘錄送交九國公約的簽字國及蘇德等國,敦請他們注意。同日,奉南京政府之命,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公開發表談話:“中國政府頃已通告各國政府,凡日本強令華北地方當局所締結之協定,非經中央政府核準者,中國概不加以承認。中國已抱定決心,如日本方麵,對於中國領土主權再有任何僭越侵奪之行為,當用一切方法加以抵抗。”繼而聲稱:“假令中國北部竟由日本加以控製,則勢將成為第二次日俄戰爭之序幕,其影響所及,固不難想像而得矣。抑尤有進者,國際法與國際關係之各項基本原則,現已因日本之態度而日受嚴重之威脅。中國之獨立,不僅為維持東亞均勢所必不可缺,即為維持全世界之均勢計,亦屬必不可少也。日本如一旦控製中國,則不僅歐美各國在中國之廣大利益將悉被鏟除,且對於歐美各國在亞洲之各屬地危險亦至為巨大。”

    在與日本謀和受挫後,蔣介石又力圖促使英、美各國出麵調停中日戰爭。7月16日,國民政府外交部請求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向東京試探。許閣森大使以個人名義寫信給美國駐日代辦達茲,請其即轉達日外務省,告以蔣介石準備自17日起停止調動軍隊,但希望日本亦采取同樣行動。此外中國政府並準備預做安排,以使中日雙方卷入衝突的軍隊各回原防。但當達茲把許閣森之建議轉到日本外務省時,日本當局立即通知許閣森稱:由於盧溝橋事變之解決完全在華北地方當局職權範圍內,日本政府不能接受蔣介石之提議。

    7月20日,蔣介石從廬山回到南京。顧不上休息,蔣介石便在翌日開始頻繁召見各國駐華大使。從7月21日至28日一周之內,蔣介石不辭勞苦,連續召見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美國駐華大使詹森、德國大使陶德曼、意大利大使柯萊、蘇聯大使鮑格莫洛夫、法國大使那齊雅等人,要求各國單獨或聯合出麵調停。

    7月21日,英國大使許閣森應邀來到蔣介石的官邸。南京雖然暑熱難耐,但許閣森依然是西裝革履,正襟危坐,仔細聽著蔣介石的話。蔣介石說:“現在局勢,隻有英美兩國努力從中設法,或可變為和緩,而東亞和平亦可維持。此意請即轉達貴國政府。”

    接到許閣森加急電報的英國首相艾登,立即約見日本駐英大使吉田茂,向日本提出忠告:“英國政府重視中日之間的和平解決。日本為了遠東全局之利益,應該自我節製。東京似乎認為中國的抵抗不過嚷嚷而已,這種看法實則大錯特錯。我深知中國極願和平,但蔣介石委員長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限度,是不能再忍的。”

    話雖然這麽說,不過英國政府正在籌謀對策,以應付在歐洲窺測侵略機會的德國。所以在對華態度上,隻要日本不侵犯其在長江流域的權益,英國力避和日本產生摩擦。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內閣會議上說:“想像不出在歐洲形勢如此嚴重的時候,還有什麽比在此時向日本尋釁更帶有自殺性質。”因此張伯倫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活動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態度。在八一三抗戰期間,英國僅提出一個劃上海為“中立區”的建議,但是日本拒絕接受英國這一計劃,繼續瘋狂擴大侵略戰爭。英軍駐華總司令李特歎息道:“這對白種人來說是一種恥辱。白種人尤其是英國人苦心經營建立了這座美好的城市,它是遠東的一顆明珠,但他們現在卻沒有力量阻止日本人破壞它或利用它。”

    7月24日,蔣介石再次約見英國大使許閣森,談道:“中央對於宋哲元與日本人間的協議可以同意,實已達到最後限度。日方如再提出其他條件,我方必予拒絕,彼時戰爭必不能免。現在惟有請英美兩國從速努力防患於未然,以免戰禍。”但是英國卻沒有再做進一步的努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