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玩火》的社論稱,日本在盧溝橋之挑釁,這種“玩火”為危險之舉動,而在火藥桶附近,尤為危險。

    7月12日,國民政府向美國政府作出試探,希望美國能夠調停中日爭端,製止日本的囂張氣焰。

    與媒體不同的是政府的態度。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美國政府“不願采取得罪日本和激怒孤立主義的行動”,擔心它的主動行動會引起日本的反感,害怕進行“調停”活動。美國國務卿赫爾認為:“一向調解的意圖隻會激怒日本政府,並給予其機會以告訴日本人民,西方列強正試圖幹預他們所謂日本在華的自衛權利。”赫爾認為,現今美國“以調停者的身份采取任何措施都為時過早,都是不明智的”。美國既已向中、日兩國表明它對遠東的敵對行動“極不讚成”,這就足夠了。

    美國的盟友英國既對中日戰爭表示“關切以及謀求和平解決的期望”,又極力避免卷入中日衝突之中。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內閣會議上說:“想像不出在歐洲形勢如此嚴重的時候,還有什麽比在此時向日本尋釁更帶有自殺性質。”因此張伯倫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活動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態度。在八一三抗戰期間,英國僅提出一個劃上海為“中立區”的建議。但是日本拒絕接受英國這一“調停”計劃,繼續瘋狂擴大侵略戰爭。對於日本的囂張氣焰,英、美頗感憤慨,但是又無可奈何。英軍駐華總司令李特歎息道:“這對白種人來說是一種恥辱。白種人尤其是英國人苦心經營建立了這座美好的城市,它是遠東的一顆明珠,但他們現在卻沒有力量阻止日本人破壞它或利用它。”

    7月13日,英國向美國提出英、美、法三國聯合調停中日衝突的建議。征得了羅斯福總統的同意後,美國國務卿赫爾擬出了答複意見。這份答複說,美國國務院已經對中、日兩國使節強調了保持和平的重要性,兩國可以通過“平行的但各自獨立的”做法保持合作。

    7月16日,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再次向赫爾表示,希望《九國公約》締約國采取行動,並稱大國代表如能親臨現場將有利於製止日本進一步的軍事行動,赫爾依舊不置可否。

    同日,赫爾在與羅斯福總統商量後發表了一項正式聲明。聲明顯然是針對日本侵華而發的,但赫爾卻不敢公開道明,隻是說:“正在進行的敵對軍事行動或即將發生的敵對軍事行動的任何形勢都是使或者可能使各國的權利和利益受到嚴重影響的”。

    赫爾像牧師布道似地勸告各國信守國際條約,維護和平,保持克製,尊重各國的利益和權利。聲明中稍微有一點分量的一句話是:美國“將根據其他國家軍事力量的增減來增減軍隊”。但赫爾接著又保證,美國不與別國聯盟,不做出會使自己遇到麻煩的承諾。

    總之,這完全是一項不痛不癢、軟弱無力的表態。這個聲明表明,美國政府仍然在繼續它的所謂“不幹預”政策,而把它根據《九國公約》和《非戰公約》所理應承擔的莊嚴的國際義務棄置一邊。正因為赫爾聲明隻是籠而統之地談論國際關係準則,而沒有片言隻語譴責侵略,所以連日本、德國、意大利也都立即對聲明表示讚同。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戰火燒到上海。這裏是西方列強在華權益最集中的地方。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英、美、法、意等國使節采取聯合行動,進行調處,導致了中日《上海停戰協定》的簽訂。蔣介石指望重演這一曆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