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並呼籲各國“在其鄭重簽訂之國際條約下各盡其所負之義務”。同時,蔣介石希望英、美、法、德、意五國采取聯合行動,對中日戰爭進行集體調停。五國大使不斷交換情報,商議對策。8月18日,英國再次提議:中日兩國完全從上海撤軍,在公共租界和越界築路地區日本人的生命財產由英、美、法三國負責。8月19日,日本立即表示反對這項建議。

    中日戰爭的爆發,使美國政府麵臨兩個緊迫的問題。是撤退在華僑民,還是保衛在華利益,或者是否對中、日兩國實施中立法。盧溝橋事件後,美國國內立即發生了是否撤回美國駐華海軍陸戰隊的爭論。奈伊、劉易斯等孤立派議員強烈要求召回駐在天津等地的美軍,以減少美國被拖入戰爭的危險。八一三事變後,他們更要求從上海撤走所有美國人,不論是公民還是軍人。但國務院認為,為了美國在華利益和整個國際關係中的利益,應該向中國增派水兵護僑。羅斯福批準這一建議。8月17日,國務院宣布向中國增派12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

    在羅斯福政府的第一任期,美國政府內部在遠東政策問題上意見就不完全一致。中日戰爭爆發後,這種分歧更形明顯。內政部長伊克斯、財政部長摩根索、國務院遠東司司長亨培克,是比較積極主張援華製日的,在軍人中,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等人是對日持強硬立場的。駐日大使格魯、副國務卿韋爾斯等傾向於綏靖日本。國務卿赫爾介於兩者之間,常常傾向於後者。

    麵對是否對中日實施中立法,國務院經過商討後建議羅斯福總統不要實施中立法。但奈伊、劉易斯等人卻強烈主張對中日之間不宣而戰的戰爭實施中立法。他們認為這可能使美國被拖入遠東戰爭。羅斯福於是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於9月14日宣布禁止美國政府船隻運送軍火、軍事裝備、軍用品去中國或日本,其他美國商船不在此限,但須自擔風險。根據這一命令,中國政府向美國購買的、已經裝船待運的19架飛機,不得不在西海岸卸貨。從這個命令本身看,它對中國的損害顯然遠大於日本。

    9月5日,日本宣布封鎖全部中國海岸線。美國沒有實施中立法,為以後中國向美國采購軍火、尋求貸款留下了方便之門。9月18日,羅斯福向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表示,14日命令是為避免美日之間引起戰爭而迫不得已采取的“折中辦法”,中國仍可在美采購軍需,並暗示可先將軍火運往香港、安南等處,美國政府對此將盡力予以保護。

    這讓蔣介石很高興。9月24日,蔣介石答外國記者問時說:“美國現在之態度,並非其真實之態度”。“美國不應考慮中立法……美國不能守中立”。蔣介石表示相信,美國“必能予中國以同情及援助”。

    日本瘋狂野蠻的侵華戰爭,越來越引起美國人民的關注尤其是日軍9月20、21日對南京的轟炸激起了美國人民的憤慨。在許多城市中建立了聲援中國人民的群眾組織,美國人民還自發起來抵製日貨,反對日本侵略的情緒在某些國會議員中也在增長。一些教會組織帶頭要求停止向日本供應航空器材,對美國政府繼續向日本提供進行“一場不可饒恕的侵略性戰爭”所必需的物資進行強烈譴責。許多以前對中日戰爭漠不關心的報刊也開始支持這種意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