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廬山牯嶺海慧寺別墅的蔣介石,全然沒有了休閑的愜意。12日下午,他召集汪精衛、程潛、陳誠等高級文武官員協商對策,決定了下列方針:應戰而不求戰,做和戰兩手準備,力求局部解決,萬不得已時不惜一戰。

    要“應戰”就要動員戰爭資源。7月12日下午7時,蔣介石對駐防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的國民黨軍隊發布動員電命令上述部隊向以鄭州為中心的隴海、平漢兩條鐵路線集結;同時令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三路軍總指揮韓複榘擔任津浦路北段的防守,令平漢、隴海、津浦三鐵路局集結軍用列車,各汽船公司將船隻回航到指定地點備用,在南昌的中央軍飛機20架立即編隊飛行北上。當晚,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戰事勢必擴大,不能不亟謀應付之方。”其“應付之方”大概即指以上措置。

    7月12日,軍委會侍從室第一處主任錢大鈞奉蔣介石旨意,以長途電話將上述決定告知秦德純。隨後,錢大鈞又發一電報強調:“此刻如日兵尚在對峙而不肯撤退,則彼必待其關東部隊到後積極進攻,決無疑義,望從速切實加緊備戰,萬勿受欺。”

    當晚,何應欽在盧溝橋事件第二次會議上,決定派熊斌北上,向宋哲元傳達蔣介石“不挑戰,必抗戰”的旨意。具體機宜是:“如宋主任因環境關係認為需要忍耐以求和平時,隻可在不喪失領土主權原則之下與彼方談判以求緩兵,但仍須作全盤之準備。盧溝橋、宛平城不放棄。如二十九軍需要子彈與軍實,中央可以源源補充。”

    與會者認為,宋哲元在天津受日本人與漢奸包圍壓迫,可能動搖抗戰決心,導致對日妥協。其間,又訛傳二十九軍內部不穩,可能發生分化,因此會議決定熊斌不宜直接赴平,而是乘飛機到鄭州,再換火車赴保定。此外,會議還決定通知粵、川、桂三省部隊迅速整編,準備必要時抽調兵員北上。

    7月12日,國民政府發布了軍事征用令。7月13日,蔣介石電告宋哲元:“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人格。”

    在七七事變的處理過程中,何應欽的所作所為,還是可圈可點的。雖然被國人公認為親日派,但是在抗戰期間,何應欽還是以國事為重,沒有和日本人有過什麽瓜葛。他主持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工作,為抗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七七事變不久,何應欽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主持京滬方向的戰事。討論南京保衛戰作戰計劃時,何應欽等多數將領主張用20個團左右兵力,以殲日軍有生力量,蔣介石沒有采納。南京保衛戰失敗後,日軍進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1938年1月,何應欽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軍製計劃和參與各個戰役的指揮,對抗日戰爭做了一些努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