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本政府發表《關於向華北派兵的政府聲明》之後六分鍾,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從山東樂陵老家抵達天津。

    宋哲元不願意回到平津,但是他還是不得不硬著頭皮北上。

    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方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國民政府中央軍北上。若中央軍進入平津附近,兩軍戰事就會再行升級。日本內閣所通過的派兵五個師團計劃就必須重新考慮,中日兩國全麵戰爭不再是步步升級,而是一步到位。也不再是海軍大臣米內預言的打到保定和兩個月使中國政府屈服的事。在未完成部署之時,日方須不斷放出“現地解決不擴大”的煙幕。

    而宋哲元果然上當了。7月12日,在他到天津後的第二天即發表談話:盧溝橋事變乃係局部衝突,希望能做一個合法合理的解決。同時,宋哲元談話中又強調:“餘向主和平,愛護人類,決不願以人類做無益社會之犧牲。”宋哲元在看到日本政府11日向華北派兵的聲明以後,漢奸們對聲明作了合理的解釋,使宋哲元深信不疑,以為日方又在虛聲恫嚇,並不以為意。

    宋哲元,字明軒,1885年出生於山東樂陵城關鎮趙洪都村。幼年家貧,刻苦讀書,13歲從軍,17歲入陝西老帥陸建章所辦的隨營學校學習。後入馮玉祥部,曆任連長、營長、團長。1922年參加直奉戰爭,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讚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苟”,“練兵有方”。1930年4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宋哲元任西北軍第二方麵軍第四路總指揮。1931年1月,中原大戰中失敗的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張學良給了二十九軍50萬元的安置費以後就撒手不管。晉東南是閻錫山經營多年的地盤,二十九軍駐紮在此寄人籬下,軍費無著,窮困潦倒,士兵們衣衫襤褸,形同乞丐。一年多後二十九軍移防察哈爾,不得不夜間行軍,就是怕被人當作土匪。這段時間的困頓,使宋哲元越發渴望得到一塊自己的地盤。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宋哲元為察哈爾省主席。察哈爾雖然地狹人稀,但畢竟是個落腳之地。

    1934年,日本繼續在華北挑起事端,這年連續發生了“察東事件”、“河北事件”和“張北事件”。迫於日本的壓力,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達成《何梅協定》,同意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及黨務、特務機關從河北及平津撤出。6月19日,南京行政院以“屢生事端”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宋哲元在察哈爾同日本人周旋,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不想仍然被罷官,不禁憤懣異常,離開察哈爾前往天津私宅休養。臨行前,宋哲元在張家口火車站公開指責蔣介石:“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戰,誰就是傻瓜笨蛋!”

    《何梅協定》簽署以後,中央軍黃傑、關麟徵兩軍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現權力真空。蔣介石手中無可用之兵,不得不將二十九軍調來防衛平津。自此,二十九軍控製了北平、天津、河北北部、察哈爾等地。宋哲元夢寐以求的地盤終於到手了。

    二十九軍進駐平津,也得到了日本華北駐屯軍的默許。日本人認為,西北軍長期受南京政府排擠,早就和蔣介石離心離德,最有可能培養成親日勢力。但是日本人顯然低估了宋哲元和二十九軍諸將領的民族氣節。宋哲元雖然不願投靠日本人,但也希望能在日本和南京政府之間周旋,保住冀察平津這塊得來不易的地盤。1935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兼河北省主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