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蔣介石“應戰而不求戰”的指示,也促使冀察當局在對日策略上采取了保守的避戰立場。二十九軍一四三師師長劉汝明後來回憶說:“這時中央的指示是要‘應戰不求戰’,我們開會的結果,是先設法拖延時間,把分散的兵力集結,各據點決不放棄。所以便叫石友三的冀北保安隊接替宛平防務,抽出三十七師來集中兵力。一三二師急自河北各地向北平以南集中待命,三十八師的劉振三旅和騎兵師的張德順旅,固守廊坊,並阻斷平津交通,不叫日人繼續增兵。”

    協議達成後,冀察當局本著“應戰不求戰”的指示精神,著手按協議行動。秦德純當即命令王冷齋和吉星文團長做好交接準備。秦德純天真地以為,這樣解決是給日本人保留一點麵子,找個台階下;對我們也無損大局。部屬提醒秦德純,近日豐台車站不斷有關東軍到達,運輸很是緊張,不像停戰不打的樣子。

    秦德純是位很能幹的人,但是這次對於日本軍人的陰謀顯然認識不足。他很大度——“日本軍部的命令可能還沒下達,我們先執行吧”。這種單方麵執行談判條件的軟弱態度,正好被日軍利用,為其大規模的侵略做準備。以後的事實證明,日軍一再違反協議條款,根本沒有誠意撤兵。但是,冀察當局為保存自己的地盤和實力,委曲求全,認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抱著和平幻想不放。秦德純事後才明白,“詳察日方之要求停戰,其目的在向其國內作虛偽宣傳,說日本如何受中國軍隊之迫害殘殺,作為調動大軍侵略之口實,實為緩兵之計”。

    在七七事變中,秦德純是一位不能忽視的人物。在宋哲元到達北平前,他是北平市長。佟麟閣代理二十九軍軍務,秦德純代理冀察當局政務。由於他對日本人認識的失誤,對日軍屢屢作出妥協讓步之舉,使二十九軍失去了最佳戰機。

    秦德純的一生,與日本有著繞不開的恩怨。秦德純,字紹文,1893年出生於山東省沂水縣,早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和北京陸軍大學。秦德純曾在北洋軍閥直係集團中任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1927年6月,秦德純部被馮玉祥收編,他改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麵軍副總指揮兼二十三軍軍長、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等職。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後,秦德純所部被張學良改編為第二十九軍,秦德純改任總參議。1932年秋,秦德純任察哈爾省民政廳長。

    1935年6月“張北事件”發生後,秦德純受國民黨政府指派,同日軍代表土肥原賢二談判,於6月25日簽訂了妥協讓步的《秦土協定》。正是由於這個協定,給秦德純的人生帶來了說不清的是是非非,正如何應欽和梅津美治郎達成的《何梅協定》一樣。1935年12月,秦德純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北平市長。七七事變後,秦德純曾任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總參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點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軍法執行總監部副總監、兵役部政務次長、軍令部次長、國防部次長、山東省主席兼青島市長等職。1949年8月,秦德純去台灣,1963年9月病死於台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