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槍聲未停之際,盧溝橋畔和宛平城外兵戎相見的中日兩軍,卻奇怪地暫時“停火”了。

    盧溝橋畔,宛平城下,龍王廟前,二十九軍的官兵們浴血奮戰,國人為之振奮、激動。一位署名流火的作者,於7月8日賦詩一首,讚揚二十九軍:

    怒吼吧,盧溝橋!

    我們抗戰的日子已經來到。

    忍辱負重已非一日,

    祈望和平亦非一朝,

    可是我們得到的是

    盧溝橋頭的無理取鬧。

    如今已有廿九軍的崛起,

    用鐵血回答著敵人的橫暴!

    聽啊:殺敵的喊聲起了,

    健兒們的鮮血正灑在北國的荒郊!

    不要遲疑,不要退,

    讓我們大家持著槍和刀,

    前進吧,熱血的男兒啊,

    把數十年來的仇恨一齊報。

    盧溝橋,怒吼吧!

    我們抗戰的日子已經來到。

    在7月8日的戰鬥中,二十九軍官兵以自己的勇敢無畏,擊退了氣焰囂張的日軍。但是到了7月9日,冀察當局卻和日本方麵達成了暫時停火協議,放棄了繼續進攻的有利時機,給日軍以從容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淩晨3時,日軍提議談判,詭稱“失蹤日兵業已歸隊,一場誤會希望和平解決”。冀察當局不希望事態擴大,自然求之不得。中方談判代表是北平市長秦德純、冀察政委會委員張允榮。日方的談判代表是鬆井太久郎、和知鷹二、今井武夫和寺平忠輔。同時,華北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和天津市長張自忠也在天津交涉談判。

    7月9日晨四時,中日雙方代表在北平達成了三條協議: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日軍撤退到豐台,我軍撤向盧溝橋以西;三、城內防務除宛平原有保安隊外,並由冀北保安隊(即石友三部)派來一部協同擔任城防,人數限300人,定於本日上午9時到達接防,並由雙方派員監督撤兵。

    令人奇怪的是,這個停戰協議是以口頭協議形式出現的,因為日方不願在書麵協議上簽字,這足以說明日軍並不打算認真履行協議,隻是虛與委蛇而已。

    盧溝橋畔的槍聲,暫時停息了下來。而此後,中國守軍漸處於劣勢。

    大戰當前,中日雙方緣何達成停戰協議?

    日軍在7月8日的戰鬥中沒有占到便宜,反而還有腹背受敵的危險。中國守軍以自己的頑強和果敢,使日軍無法攻破宛平城。而何基灃率領的第一一○旅增援部隊,已經趕到了八寶山附近。鑒於後路有被截斷的危險,日軍暫時停止了進攻。

    日本駐華大使館武官助理今井武夫對日軍的企圖一清二楚。他在回憶錄中清楚地點明了其中的原委:“當時我軍兵力,能夠逐步調往前線附近的,隻有駐屯在北平附近的步兵約兩個大隊。天津派來增援的炮兵部隊,因為連日下雨,道路泥濘,被阻在通州,無法前進。與此相反,冀察軍除了在盧溝橋附近永定河左(東)岸合計約有一團兵力外,在北麵有西苑駐軍兩個旅占據著八寶山,其中一部分已進入到盧溝橋西北約三公裏的衙門口;在南麵有第三十八師常駐在南苑。此外,平漢線方麵已從南方向長辛店增援兵力。戰爭形勢對我軍極為不利和緊迫。也就是說,日本軍部隊指揮官可能早發覺,如果開到盧溝橋的部隊不尋找什麽借口使之後撤,有被處於優勢的中國軍隊包圍的危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