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純反應很快,也很幹脆:“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就在該地演習,已經違背了國際公法,損害了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念兩國友誼,可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果查出確有日本士兵,即行送還。”

    答複後,至夜晚2點,外交委員會又來電話,說日方對此答複不滿,強要派隊進行檢查,否則日軍即包圍該城。秦德純以為,此事可能是日軍製造的口實,很可能釀成大禍,馬上將此經過電話告知馮治安師長及駐盧溝橋的吉星文團長,要嚴密戒備,準備應戰。同時並令吉團長,派人偵察豐台方麵敵人的動態。

    淩晨3時半,吉星文團長電話報告:“約有日軍步兵一營,附山炮四門及機關槍一挺,正由豐台向盧溝橋前進。我方已將城防布置妥當。”

    “聽我的命令!”秦德純振臂高呼:“保衛領土是軍人天職,對外戰爭是我軍人的榮譽。務即曉諭全團官兵,犧牲奮鬥,堅守陣地,即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我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秦德純同時將此處置通知馮治安。

    秦德純還指示宛平縣長王冷齋,迅速查明日軍士兵“失蹤”之事,以便處理。王冷齋則通知宛平城內駐軍營長金振中切實查詢各守兵。經查明,我軍並無開槍之事,也未發現有所謂失蹤士兵的蹤跡。

    那麽,日軍士兵“失蹤”,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實際上,那位“失蹤”的士兵名叫誌村菊次郎,是一名二等兵,因解手離隊,不久就歸了隊。後來有人向清水節郎問起誌村為何“失蹤”,清水假裝不知道,居然提出三種推測:第一,可能是解手去了;第二,可能是奉命偵察,走錯了路,回到部隊演習位置時,中隊已轉移;第三,也許是因疲勞伏在地上睡著了。

    這本來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隻要問問誌村本人就會一清二楚,而日本人卻一直閃爍其詞。誌村歸隊後,清水節郎故意不報告。

    戰後有人問清水,當時為何不報告。清水支支吾吾說:“這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故,是我的失策,現在記不清楚了。”並說,“接到不法行為(指槍聲)的報告,感到很緊急,所以不等充分搜索的結果就下令了。”

    誰在撒謊,已經是再清楚不過了。當時清水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和決定對二十九軍采取軍事行動的理由,是“士兵失蹤”,戰後卻說成是“不法行為”。

    7月8日淩晨2時,一木清直已得知誌村菊次郎歸隊的消息後,卻認為:“連聯隊長都下了交涉的命令,又因此而中止,我不知道中國方麵會怎樣宣傳呢?”所以他沒有下達停止軍事行動的命令。不過此後,做賊心虛的日軍,把挑釁的借口由“士兵失蹤”偷梁換柱成了“非法射擊”,甚至幹脆否認曾向中國方麵提出過搜尋“失蹤士兵”的事情。

    二戰後,關於“士兵失蹤”一事,在日本曾引起廣泛的研究。不過誌村菊次郎卻已經是無法佐證了。因為他在“失蹤”後不久,就離開部隊,回到了家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再次應召入伍,結果於1944年1月31日戰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