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步步緊逼,駐北平的二十九軍深感形勢嚴峻。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一○旅旅長何基灃,在日軍囂張的氣焰麵前,顯示了一個中國軍人的勇敢與決心。他下令,該旅全體官兵,“如日軍挑釁,一定要堅決回擊。”

    駐守宛平城的一一○旅二一九團第三營官兵,連日來目睹日軍的頻繁演習,早已是怒火高漲。接到旅長的命令,三營官兵大為振奮,一致表示要作誓死抵抗。

    第三營是個加強營,共有四個連,其中有輕重迫擊炮連各一個,重機槍連一個,共計1400人。一個營有如此的兵力,這在當時國民黨軍隊是非常少見的。營長金振中,是一位作戰勇敢的軍官,曾在喜峰口戰役中立功。第三營進駐宛平城後,金振中經常對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官兵在吃飯睡覺前都要高呼“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口號,以激勵官兵的意誌。

    為了偵察敵情,金振中在午飯後換了便服,扛著鐵鍬向大瓦窯附近日軍的演習地走去。他剛過盧溝橋火車站,就遠遠地看到日軍隊伍。這些日軍不顧滂沱的大雨和泥濘的道路,以盧溝橋為目標,進行攻擊式演習。後麵炮兵如臨大敵,緊張地構築工事,再後麵隆隆不絕的戰車也開了上來。

    金振中憑著一個軍人的直覺,感到不同尋常,見機溜了回來。回到營部,馬上召開軍事會議。金振中攤開軍事地圖,一個連一個連地詢問戰鬥準備工作。

    問到盧溝鐵路橋守衛排排長的時候,金振中特別叮囑鐵路橋與石橋同等重要,而鐵路橋沒有拱衛城,隻有橋頭一片空地,兵力無法調動,隻能死守。

    當年修建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目的,是為了拱衛京城。宛平城在橋東,京城一側。而現在態勢和以往不同。日軍已經占據豐台,兵出其後。扼守盧溝橋,已不是保衛京城而是守住北平與中原通道。兵力部署方向也要和當初相反。永定河東岸(北平一側)兵力部署的突出部位就是宛平城。宛平城內駐守著九連和重機槍連、輕迫擊炮連,城北鐵路橋東頭是十一連,城南一帶沿河駐守十二連。重迫擊炮和預備隊均在河西。

    當年的建橋者與建城者,估計無論如何也不會理解,這些槍口對著京城的隊伍,是在保衛北京(北平)。建設平漢鐵路的先輩,在建設盧溝鐵路橋之時,恐怕也沒有想到,此處將是中日交戰的焦點。而更難設想,敵兵出擊方向是在北平一側,有了鐵路橋更增加了中國軍隊扼守的難度。

    一場改變中日兩國命運的戰爭,即將打響。

    而這場改變中國近現代史的戰爭,也改變了何基灃的命運。在中國現代史上,何基灃是一位不應被忘記的人物。

    何基灃,1898年生,字芑蓀,河北槁城北席村人。自幼讀書,1923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繼而到北平陸軍大學深造。學習期滿,何基灃到馮玉祥的西北軍任三十七師一O九旅任副旅長。1933年春,日軍進逼華北,何基灃率部在喜峰口迎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