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37年,華北形勢出奇的平靜。2月初,日本林銑十郎內閣上台,立即宣揚不尚武的新政策。日本商界則頻頻伸出橄欖枝,派團訪華,隻談經濟,不談政治。

    1937年4月,日本外務省通過了《第三次處理華北綱要》,表示要“采用公正的態度……形成日中間的友好關係。”日本華北駐屯軍也一反常態,主動和冀察當局改善關係,不僅史無前例地贈送二十九軍十幾門山炮,還邀請宋哲元訪問日本。宋哲元不願去,於是由張自忠代表他率領代表團訪日。

    當麵對新聞界質詢時,宋哲元說道:“中日為遠東大國,應對於遠東事件,共同負責,否則他人獲益,而中日兩國俱蒙不利,渠希望兩國負責領袖,各了解其本國地位,而勉力消除現有困難,並根據平等原則,以增進雙方之繁榮與和平。”

    但是這番話又遭到各界抨擊,讓宋哲元苦惱萬分。其實宋哲元也不過是應和南京政府對日外交的基調,日本人破例“一團和氣”,總不能給人家冷屁股吧。

    事實上,日本伸出的橄欖枝完全是假象,是為調兵遣將做掩護,是為了迷惑中國人。

    1937年春,日方從關外大批調運關東軍入關,平津間的日軍增加到三四萬人。為了弄清中國軍隊的部署,日軍從1937年3月至6月短短三個月間,就連續派出六批高級將校參謀人員,以所謂“旅行”、“視察”為名,深入到華北、華中等各重要城市進行戰略性偵察。

    從4月25日起,日本華北駐屯軍在平津近郊頻繁進行戰鬥演習,6月開始進行以攻擊盧溝橋、奪取宛平城為目標的晝夜演習。6月21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緊急成立臨時作戰科。一切跡象表明,日本軍方正在積極備戰。

    為檢驗全麵侵華戰爭的計劃,日軍在其本土也進行了軍事演習。1936年底,日本陸軍參謀總長西尾壽造中將率近十名將官,在日本東京、名古屋進行了一次首先入侵中國,然後進攻蘇聯的圖上演習。這是日本把侵華戰爭升級,爾後向第三國發動侵略的世界戰略的預演。因此,日本組織全部上將軍官參觀了這次演習。這些將官隨後都被派往中國,擔任了日本全麵侵華戰爭期間的各方麵軍或軍的司令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