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馮玉祥離開包頭赴蘇聯考察,石友三在晉軍的拉攏下投靠了晉軍,編為十四師,仍駐包頭。同年9月17日,馮玉祥在五原誓師,組成國民軍聯軍,參加國民革命。石友三因背叛馮玉祥投靠晉軍,害怕得到報複,乘車前往五原賠罪。一見馮玉祥,石友三馬上就跪在地上大哭起來。

    馮玉祥很大度:過去的事,一概不談,過兩天我就到包頭去!

    10月8日,國民軍聯軍總部遷至包頭,石友三脫離晉軍編入國民軍聯軍。11月24日,馮玉祥率國民軍聯軍撤離包頭赴陝西,石友三擔任了援陝第五路總指揮。但石友三遲遲不動,直到奉軍萬福麟部逼近包頭,他才率部離開包頭。

    石友三曾當過安徽省主席、四方麵軍總司令、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他一生投機鑽營,反複無常,三次背叛馮玉祥,二次背叛蔣介石,1932年又曾投降日軍,組織偽軍在冀東一帶活動。1933年,他又被國民黨軍收編。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一八一師師長、六十九軍軍長、第十軍團總司令。石友三一度還與八路軍聯合,鄧小平、楊秀峰曾到石友三部做統戰工作,但他仍腳踏兩隻船。1939年,中共幹部從石友三部撤出。1940年石友三在開封與日本駐軍司令佐佐木簽訂協議,公開投敵。

    1940年12月1日,蔣介石命令高樹勳在河南濮陽將石友三誘捕,活埋於黃河邊。正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我們接著言歸正傳。石友三為何會提前得知盧溝橋事變的消息?石友三一向與日方駐北平高層人士往來密切,得知日方的陰謀計劃,是完全有可能的。雖然實際的軍事行動由於某種原因沒能按時進行,但石友三所透露的時間,與事變實際爆發的時間已非常接近。石友三在抗戰爆發後不久即公開投敵,他此說也可說明他從日軍處得知這一消息後,不僅不想抵抗,不立即匯報,反而害怕殃及池魚。

    這次與今井武夫見麵,石友三還欲核對一下此事是否確實無誤。如消息得到證實,則事先與日方通氣,企圖置身事外,由此保存實力。

    然而,今井武夫卻將石友三的話歪曲為中國人的陰謀,在回憶錄中將戰爭爆發的責任推卸給中國人。他說:石察覺到部下的陰謀,所以才嚴肅認真地告訴我,不能不考慮這是因為和我有多年的交情,所以才將7日的陰謀計劃趕在6日善意地預報給我。

    中共北平地下組織也對日軍的陰謀有所察覺。1937年5月,中共北方局黨組織曾獲得一份日本特務機關印發的高度機密文件。文件透露,日軍將在6月底左右在平、津、唐、保地區發動一次重大軍事行動。漢奸殷汝耕正在通縣加緊訓練特務。

    這一消息非同小可,事關重大。當時華北局勢岌岌可危,一觸即發。

    如果日軍真是有所動作,那麽將是一個大的行動。中共地下黨組織立即將這一消息通知駐防北平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建議核實,加緊防範。

    果然,6月29日,第二十九軍便破獲一起重大的特務案件。據被捕的特務供認,他們於6月23日奉令潛入北平,準備冒充學生中的“共產黨分子”在4日夜12時放火、開槍,而以演習為名埋伏在城外和東交民巷的日軍,則以槍聲為號,馬上在“防共”和“安民”的名義下占領北平。隻是因為第29軍有所防範,日本特務機關的陰謀才沒有得逞。

    七七事變前,華北平津地區尤其是盧溝橋一帶,已呈“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中日雙方軍隊均厲兵秣馬,積極備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