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若理事無礙,即圓融諸法。

【公案】

唐朝的江州刺史李渤,年輕得誌,意氣風發。有一次,他向歸宗智常禪師求教,他認為佛法裏常聽到的兩句話“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不僅玄奇,而且也不合乎邏輯,因為須彌山容納得下一粒芥菜子,這句話說得過去,但是小小的芥菜子,怎麽能把一座須彌山藏下去呢?這是騙人的吧?

歸宗禪師聞言失笑,他反問李渤:“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讀書豈止破萬卷,我讀的書還在萬卷之上呢!”李渤一派得意揚揚的樣子。

歸宗禪師接著又問:“那麽請問,你所讀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指著自己的腦袋說:“萬卷書都讀到我的頭腦裏麵來了。”

禪師就說了:“奇怪,我看你的腦袋也不過像一個鳳梨、像一個椰子那麽大小,怎麽可能裝得下萬卷書呢?莫非你也是騙人的?”

李渤聽了以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深有醒悟。

佛法,有時從事上去講說,有時則從理上去解釋,要知宇宙萬有,事上有理,理中有事;事不可廢理,理不可無事,事理要圓融。

“須彌藏芥子”是事,“芥子納須彌”是理,如果我們能明白理事無礙,那麽就能把宇宙的本體和現象融合在一起,把人我融合在一起。本體與現象是平等的,人我也是平等的,無是無非,豈不是一個逍遙自在的境界嗎?

【思考】

1.何謂“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2.“事”與“理”要如何融會貫通?請舉例說明。

3.試述“大小不二”的含義。

【延伸——緇門崇行錄】

宋朝高庵禪師住持雲居寺時,每回聽到寺裏有出家人生病,被遷移到如意寮,就心憂如焚,好像是自己生病一樣。早晚噓寒問暖,還親自煎煮藥食,確定沒有毒性或副作用,才安心拿給病人服用。有時天氣稍冷了,他就關心地問:“衣服穿得夠不夠?”天氣熱了,就問:“會不會太熱?”若有病人往生了,不分職位高下,一律按照常住禮數津貼送終。

《梵網經》說八種福田,其中照顧病人為福田中第一大福田,豈不以出家人沒有固定的家,獨自遊化五湖四海,即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一旦患病痛苦,實在值得同情悲憫!當僧眾中住持的人,如有出家人生病,不去照顧他,圓寂了,不辦理他的喪事,豈是慈悲為懷的出家人所應有的態度?凡是當住持的人,應效法高庵禪師的德行和作風。

——看病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