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從心流出,才是本性。

【公案】

有一天,雪峰義存禪師和岩頭全奯禪師一同行腳到湖南的鼇山,忽然遇到了下大雪,無法繼續再向前行,隻好等雪停了再走。這期間,岩頭整天不是閑散著,便是睡覺,而雪峰總是坐禪。雪峰忍不住責備岩頭不該隻管睡覺,岩頭則責備他不該每天隻管坐禪,雪峰就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這裏還不夠穩定,怎麽敢自欺欺人呢?”

岩頭禪師聽了相當驚奇,兩眼一直注視著雪峰禪師,等著他再說下去。

過了一會兒,雪峰禪師終於說:“實在說,自參禪以來,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頭禪師覺得機緣已經成熟,就慈悲地指導他:“果真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禪師就把自己修行的經過說了一遍,岩頭禪師聽了雪峰禪師的話之後,便大喝:“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禪師不解地問:“我以後該怎麽辦呢?”

岩頭禪師放低聲音說:“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禪師聞言,當下徹悟。

世間的知識,甚至科學,都是從外界現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為外境的森羅萬象,還沒有在心上獲得統一平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思考】

1.為何雪峰禪師的心會不安呢?

2.何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3.為什麽說佛法是從內心去體悟的?

【延伸——緇門崇行錄】

南朝法雲法師,陽羨(今江蘇宜興)人,七歲出家,長得英俊清秀,才華出眾,禮莊嚴寺寶亮法師為師。曾在妙音寺講《法華經》和《維摩詰經》,很多學人從四方聚集來聽。法雲法師性至孝,服侍父母很殷勤;母親逝世時,因悲傷過度而極度瘦弱,一連好幾天飯食不咽。

旻法師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前往勸諫:“聖人製定禮節規矩,賢能的人要壓低理想去遷就合禮,不賢能的人就要勉強追上,儒家尚且有哀傷不得致命的規定,何況佛說報父母之恩,小則和顏悅色躬親奉養,大則啟發菩提,導其心識得以解脫,你應該從長遠的一方麵去著想,使其得以超度,怎能像一般世俗淺見之輩一樣,整天沉溺在悲傷的情緒中,忘了上弘下化的家務?”法雲法師聽了這些話後才抑製哀傷,勉強吃點兒稀飯。

——居喪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