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妙道觀萬有,普遍一如無分別;

識知本來真麵目,成佛做祖不為難。

【公案】

有一天,雲岩曇晟禪師在僧堂裏編織草鞋,洞山良價禪師正好從他身旁經過,說:“老師,我可以跟您要一樣東西嗎?”

“你說說看!”

洞山不客氣地說:“我想要老師的眼珠。”

“為什麽要我的眼珠呢?你不是自己有嗎?”

“我沒有眼珠!”

“假如你有眼珠,你要如何安置它呢?”雲岩禪師淡淡地笑著問。

洞山良價禪師無言以對。

雲岩禪師這才嚴肅地說:“我想你要的,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良價禪師忽然改變口氣說:“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岩禪師大喝:“前後矛盾,不知所雲。你給我滾出去!”

洞山禪師誠懇地說:“出去可以。隻是我沒有眼珠,看不清前途。”

雲岩禪師指著自己的心,說:“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麽看不到?”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洞山禪師要的不是“肉眼”的眼珠,雲岩禪師因此提示他“心眼”的妙道,就是一切要用心眼去看,懂得心眼,洞山禪師才有所契悟。

肉眼隻能觀看世間萬象的長短方圓、青紅赤白,但這種觀看隻是表麵的、生滅的、現象的,而心眼才能觀察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觀察是普遍的,裏外如一的。

洞山雖有肉眼,仍然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本來的麵目,成佛做祖的目標,當雲岩告訴他心眼的妙用後,洞山就有所醒悟了。

【思考】

1.為什麽洞山禪師會說自己沒有眼珠呢?

2.試比較“肉眼”和“心眼”之差異。

3.請分享閱讀後的心得。

【延伸——緇門崇行錄】

隋朝普安法師,京兆涇陽人。北周武帝建昌三年滅佛教,令僧尼還俗。於是,普安法師隱居到終南山的楩梓穀,勤修苦行,不把身體形骸放在心上,有時裸著身子躺在草叢中,讓蚊蟲吸咬;有時躺在雜亂的屍體群中,想布施自己的身體給虎豹吃。當時政府公告重賞,如有捉到一個出家人,賞賜絲綢十段。

有一個人想要捉拿法師去領賞,普安法師欣然地安慰他說:“我看你日子過得貧苦煎迫,正想幫助你,現在我先弄些食物給你吃,吃飽了再和你一道入京城。”

到了京城,皇帝看了卻說:“我國目前國法嚴厲,不許民間有出家人;你更加嚴厲了,不許出家人住到山裏去,那麽要叫他們住到哪裏去呢?”於是放了普安法師。

——濟貧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