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行眾善,自淨其意謂佛教;

三歲孩兒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公案】

唐朝有一位道林禪師,不住在寺廟裏,反而住在樹上,學鳥雀做了一個窩,後來就有人稱呼他“鳥窠禪師”。

有一天,詩人白居易去拜訪這位鳥窠道林禪師,他一看到禪師搖搖欲墜地坐在樹枝上,就說:“禪師,您住在樹上,實在太危險了!”

鳥窠禪師回答說:“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白居易聽了以後,非常不以為然。他說:“下官是當朝的官員,我會有什麽危險呢?”

鳥窠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意思是說,功名富貴場中,鉤心鬥角,浮沉不定,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聽了以後有一些領悟,不過他轉了一個話題,問鳥窠禪師說:“什麽是佛法的大意?”

鳥窠禪師就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以為鳥窠禪師會有什麽高深的道理開示,沒想到隻是這麽簡單的兩句話,就很失望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連三歲的兒童也知道啊!”

鳥窠禪師說:“三歲孩兒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首《七佛通戒偈》看起來雖很平常,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作惡,還能積極地去行善,人間哪裏還有邪惡?社會哪裏不充滿愛心和樂呢?所謂“千裏路程從當下一步開始”!白居易聽了鳥窠禪師的話以後,終於改變了他的觀念。

腳踏實地去做,就是禪的宗要。

【思考】

1.你覺得鳥窠禪師和白居易誰的處境比較危險?為什麽?

2.為什麽《七佛通戒偈》三歲孩兒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3.試舉生活中“知易行難”的親身體驗或實例。

4.請撰寫一篇讀後心得。

【延伸——緇門崇行錄】

宋朝汴京(即今河南開封)善本禪師,姓董,是漢朝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後代,遍覽群書,依止圓照宗本禪師剃度出家。

宋哲宗時,住持法雲寺,賜號大通禪師。平日作息,端正嚴肅,目不斜視,領眾三十年,從未隨便談笑。凡是所到之處,見有佛菩薩立像,絕不敢坐下;蔬菜水果以魚肉為名的,就不吃。大師防心離過失的功夫,就是這般嚴謹。

宋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日,善本禪師突然對左右從人說:“我隻剩三天了。”三日後,果然就示寂了。

——防心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