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問答,深不可測;

快如電光,不假分別。

【公案】

洞山良價禪師與初首座①會麵之時,初首座說:“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可思議啊!”

洞山禪師聽到就問:“佛界、道界是否不可思議,這我先不去問,我隻問剛剛說佛界、道界的,究竟是什麽人?”

初首座沉默了半天,答不出話來。

於是洞山禪師急切地追問:“你為什麽不趕快說呢?”

初首座回答:“你不要那麽急躁!急也沒有用。”

洞山禪師:“你連個回答都沒有,叫我怎能不急躁呢?”

初首座還是不回答。

洞山禪師就說:“不論佛界、道界,都隻不過是個名詞而已,你為什麽不引經據典來說呢?”

初首座反問說:“那麽,經典中是怎麽說的?”

洞山良價禪師說:“經典中有所謂的‘四依止’②,其中有‘依義不依語③’的話。意思是,隻要把握住意義,就不需要在語言上分別了。”

初首座不以為然地說:“老是引經據典,這也是一種毛病啊!”

洞山良價反問:“你隻會談論佛界、道界的不思議,像這樣消極無能,不敢直下承擔,這毛病難道就不大嗎?”

初首座再一次啞口無言。

第二天,有人發現初首座圓寂了。由於初首座的突然死亡,當時的禪門都稱洞山為“問死初首座的良價禪師”。

初首座的突然死亡,與洞山良價禪師的不斷追問是否有關係,這很難下定論。不過,禪門的回答,如石火電光,快得不容起分別,“隻要一眨眼,母雞變成鴨”。佛界、道界不容論深淺,在所謂深淺之外、裏外之外,還有這個分別也無?

禪者初見麵,大多會提出各種問題,彼此較量機鋒,直逼得山重水複疑無路。如果禪機深厚,自然就柳暗花明又一村。拋卻言語思辨,追問到底,就能顯現禪的真實世界。

【注釋】

①初首座:指居一座之首位而為眾僧之表儀者。又作上座、首眾。

②四依止:指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③依義不依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為依。

【思考】

1.為什麽初首座遲遲不回答洞山禪師的問題?

2.你認為洞山禪師是問死初首座的人嗎?為什麽?

3.為什麽禪門的問答如石火電光?

【延伸——緇門崇行錄】

隋朝智舜法師,趙州大陸人。潛心於修觀的法門,當妄念生起無法遏製時,就刺大腿刺到流血;或者抱著石頭繞塔,時時鞭策自己,一刻也不敢懈怠放逸,大腿上斑紋剝落好像錦鳥一般。

——刺股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