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無是有,非無非有;

是可有是可無,

是本有是本無,

乃禪家本來麵目也。

【公案】

南朝的梁武帝是曆史上最虔誠護持佛法的君王,他在位的時候,曾經廣建佛寺,修造橋梁道路,造福百姓,本著佛門的慈悲心腸為國為民。

當時達摩祖師從天竺①來中國弘法,梁武帝一聽到印度有位大師來到中土,就非常虔誠地禮請他到朝廷說法。

見了麵以後,武帝問達摩祖師說:“像我這樣為了佛法建造寺廟、印經書、造橋修路,做了這麽多的善行,會有什麽樣的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了無功德。”

梁武帝聽了非常不高興,就問為什麽,達摩祖師默然不答。

達摩祖師見與梁武帝心意不契,知道弘法的機緣尚未成熟,因此遁入少林寺壁觀修行,人稱壁觀②婆羅門。

真正的福德(功德)與福德性不一樣,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而福德性則是我們自己的真如自性,這裏麵有無量恒沙的功德,你做了功德,它沒有多一點兒,你沒有做功德,它也沒有少一點兒,因此“如是功德不以事求”。梁武帝用福德來問達摩祖師,而達摩祖師用福德性來為他解釋,所以兩個人不相應,難怪達摩祖師會拂袖而去。

事實上,梁武帝的善行,並非無功德,達摩祖師所言的“了無功德”,是說明其善行在禪心裏是無相的、妙莊嚴的功德,不能以一般事相上“有無”對立的觀念來計較功德的多少、大小。我們唯有超越“有無”對待的妄執,超越“大小”對待的分別,才能透視諸法“是無是有,非無非有,是可有是可無,是本有是本無”的實相。這種超越向上,是禪家必經的途徑,這種境界才是禪家的本來麵目。

【注釋】

①天竺:印度之古稱。《括地誌》載:“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五國,即今五印度也。”

②壁觀:指麵壁靜觀之意。亦指一意禪觀,身心如牆壁,寂靜而不動,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思考】

1.為什麽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做的種種善行“了無功德”?

2.你覺得什麽才是真正的功德?

3.“功德”二字,讓你聯想到誰或什麽事?

【延伸——緇門崇行錄】

隋朝靈裕法師,定州钜鹿人,十五歲時到趙郡應覺寺出家。他博通經論,名聞海外,布施時總是以一顆悲憫和尊重的態度施予,贈予袈裟給其他法師超過千件;有病苦來求醫療的,供給醫藥更是不計其數。隻要得到好吃的東西,一定先供養大眾;對牲畜亦不嗬斥吐唾它們;在指責、詢問幼童或告誡弟子時,都稱自己的法號,稱對方為“仁者”,苦口婆心,誠懇殷切,往往令受教的人感動得流下淚來。

——悲敬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