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惡,

正恁麽時,

如何是本來麵目。

【公案】

清朝的順治皇帝篤信佛教,也很喜歡親近禪師問法論道。有一天,他召請玉林國師請示佛法。原來順治看到《楞嚴經》裏,有所謂的“七處征心①”,他疑惑地想:心在我們的身體裏麵,怎麽會知道外麵的事情?若說心在外麵,身體裏麵不就沒有心了?心,究竟在哪裏呢?

於是順治皇帝就問玉林國師說:“心在七處,還是不在七處?”

玉林國師答:“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再問:“悟道的人,還有沒有喜怒哀樂?”

玉林國師反問:“什麽叫作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又問:“山河大地從妄念生,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一動,才有世間種種現象。果真心中的妄念息了,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林國師答:“如人自睡夢中醒來,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最後問:“如何用功?”

玉林答:“無住②無名。”

順治皇帝是一位佛法素養很高的君主,從他的《讚僧詩》中便可看出他對佛法非常契合:“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矓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

他也非常羨慕出家的生活:“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黃袍換得紫袈裟,隻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玉林國師則是一位風儀出眾的高僧,平時喜靜,不愛說話,即使是皇帝問佛法,他也是簡明扼要,不願多言,使人感到禪門一言,不易求也。

【注釋】

①七處征心:阿難因乞食而遭遇摩登伽女以幻術誘惑,將毀戒體時,佛遙知之,敕文殊持咒往護阿難歸來。佛征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阿難先後以七處回答之,均為佛所論破。蓋欲破除阿難之妄想緣心,使其妄心無所依止,故一一論破,以顯此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之妙淨。

②無住: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者。又稱不住。

【思考】

1.試述“七處征心”的由來。

2.請分享一則與玉林國師或順治皇帝有關的故事。

3.本文哪一句話讓你印象最為深刻?為什麽?

【延伸——緇門崇行錄】

宋朝神鼎山洪□禪師,豫州(今湖北)人,與汾陽太子院善昭禪師齊名。年輕時隱居在南嶽衡山,二十年後才當住持;又再二十年後,才開堂說法,這都是機緣成熟的緣故,並不是他自己的意思。

——事皆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