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容易實踐難,侮慢師尊總枉然;

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公案】

宋朝翰林學士蘇東坡,有一次與東林常總禪師談論“情與無情,同圓種智①”的問題,忽然有所覺悟。因此,作了三首詩表示未參禪前、參禪時以及參禪悟道後的心得。分別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溪聲盡是廣長舌②,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有了這樣的禪悟以後,蘇東坡對佛法自視更高。

有一天,他聽說湖北荊州玉泉寺的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③難觸,蘇東坡心中甚為不服,於是微服求見承皓禪師。

“有聞禪師禪悟的功行很高,請說禪悟是什麽?”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他:“請問您貴姓?”

蘇東坡說:“姓秤,乃稱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喝有多重?”

蘇東坡無以為對,禮拜而退。

蘇東坡參禪的三個層次,正如青原行思禪師曾形容禪的三個階段:謂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了參禪悟道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禪者經此三關,雖能開悟,但並非修證;悟是解,修屬證。故禪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證;如無修證者,遇承皓禪師此等禪宗大匠的一聲大喝,就瞠目結舌、啞口無言了。

【注釋】

①種智:指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

②廣長舌:指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麵至發際,如赤銅色。此相具有兩種表征:(1)語必真實;(2)辯說無窮。

③機鋒:禪林用語。又作禪機。意謂師家或禪僧與他人對機或度化學人時,常以寄意深刻、無跡象可尋,乃至非邏輯性之言語來表現一己之境界或考驗對方。

【思考】

1.簡述蘇東坡參禪悟道的三個階段。

2.試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含義。

3.你對“由悟起修,由修而證”這句話有什麽想法?

【延伸——緇門崇行錄】

隋朝道悅法師,荊州人,常持誦《般若經》。住持玉泉寺時,適值朱粲造反,到寺裏勒索糧食,又想加害他。道悅大師一點兒也不怕;竄賊看他絲毫不怕,就不殺他,叫他帶路到機要地,大師走了幾步,就結跏跌坐說:“我是出家人,不是引路人,我這四大假合的色身,就任你們宰割吧!”朱粲非常驚訝他這崇高的節操,於是親自送他回寺。

——不引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