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時師度,

悟時自度。

【公案】

世間的人有好多種,有的人希望人家幫助我、利益我,有的人希望幫助人、利益人,有的人既不希望人家幫助,也不願意去幫助別人,希望一切靠自己。

禪者,有靠自己的性格,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當未悟得禪時,他靠老師;一旦有了禪悟,他就靠自己,甚至再去幫助別人。

有一個趕路的信者在屋簷下躲雨,雨一直下著,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這時,他忽然看見一位禪師,撐著傘從麵前經過,於是他就大聲喊叫道:“禪師,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

禪師回答:“我在雨裏,你在屋簷下;屋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簷下,站在雨中說:“現在我也在雨中,禪師該度我了吧!”

禪師就說:“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是因為我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你無傘;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度吧!”說完便走了。

禪師的意思就是參禪學道要靠自己,自己有傘就可以不被雨淋。

我們自己有真如佛性,應該自己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隻要自己能夠明心見性,自然就不會被魔所迷惑。自己雨天不帶傘,卻想要別人來助你,就如平時不找到真如佛性,隻想靠別人度你,放著自家寶藏不用,專想別人的,怎麽能稱心如意?

有人問說,我們拿念珠念佛菩薩的名號,而佛菩薩也拿念珠,念什麽呢?當然也是念佛菩薩的名號。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自傘自度,凡事要反求諸己。禪師不肯借傘,並不是不慈悲,這實在是禪師的大慈大悲啊!

【思考】

1.禪師為什麽不肯度信者?

2.為什麽禪者有靠自己的性格?

3.請分享閱讀這則公案的心得。

【延伸——緇門崇行錄】

隋朝富上法師,掛單於益州淨德寺,經常將鬥笠係掛在路旁,自己就盤坐在那裏讀誦經文,任由來往的路人隨喜布施。遇到有人布施,他也不道謝或替施主消災祈福。但由於道路僻靜,人煙稀少,所以多年來也沒有得到多少供養。

有人告訴他說:“城西北人多,也歡喜布施,您何必一定要在這裏?”

法師回答說:“一錢兩錢,就足以維持生命了,要那麽多錢做什麽呢?”

陵州刺史趙仲舒,是當時三代嚴刑的酷吏,不信佛法,也不敬三寶,聽到此事,故意要試探他;騎馬經過時,佯裝掉下一貫錢(一千錢,古時一貫即一千)。法師讀經自若,好像沒有看到一樣。趙刺史去了很遠後,再派人去取錢,法師也不管。於是趙刺史就問他:“您每天所得到的不過一錢,現在一貫錢掉在地上,您看到別人撿去,為什麽不阻止呢?”法師說:“那又不是我的東西,別人撿去幹我何事?”

趙刺史聽了十分佩服,從馬上下來向法師恭敬頂禮,然後讚歎而去。

——遺錢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