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紛如閃電,輪回滾滾似雲飛;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論是非。

【公案】

某天,歸宗智常禪師正在鋤草,草叢裏突然鑽出一條蛇,禪師舉起鋤頭便要砍。有位前來參學的學僧①看到了,很不以為然,批評說:“很久以前,我就很仰慕這裏慈悲的道風②,可是到了這裏,卻隻看見一個粗魯的俗人。”

歸宗禪師問:“像你這樣說話,是你粗,還是我粗?”

學僧不高興地反問:“那你說什麽叫粗?”歸宗禪師把鋤頭放下來。

學僧又問:“什麽是細?”禪師舉起鋤頭做砍蛇的姿勢。

對於“砍蛇的姿勢是細,放下了鋤頭反是粗”,學僧無法明白歸宗禪師的用意。

歸宗禪師說:“先不談粗細,請問你在什麽地方看見我斬蛇啦?”

學僧毫不客氣地說:“當下。”

歸宗禪師就用教誡的口氣說:“當下不見到自己,卻來見到我斬蛇做什麽!這不是顛倒嗎?”

歸宗禪師的話,終使學僧深有所悟。

禪宗曆史上有所謂“南泉斬貓”的故事,有人以為,殺生是佛門的根本大戒,南泉禪師不應該殺生。也有人說,這是南泉古佛的大機大用,不能以狹隘的見解誣謗大德。其實,南泉斬貓或許以手作勢斬貓,為的是斬斷大眾的物欲和執著。

現在歸宗禪師斬蛇,也可能是作勢欲斬,學僧卻見風即雨,脫口就說沒有慈悲。可是歸宗禪師既有德望號召學者,豈能容你說粗說細,所以他教誡學僧不要停滯在見聞覺知上,禪要割斷常情,去除知識。知識是從分別心來的,禪是從無分別上建立的智慧,為什麽要在外境上分別執著,而不能照顧當下的自我呢?

【注釋】

①學僧:又作學問僧。其義有二,一指研究佛教之僧侶,二指有學問之僧侶。

②道風:道之化人如風之靡草者,稱為道風。《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雲:“道風德香熏一切。”

【思考】

1.為什麽歸宗禪師要做斬蛇的姿勢?

2.學僧最後醒悟到什麽?

3.簡述你對“慈悲”的定義。

【延伸——緇門崇行錄】

南朝法朗法師,徐州沛縣(今江蘇沛縣東)人。最初跟隨大明寺寶誌禪師學禪,精通戒律、論藏。陳武帝時曾奉敕入京駐興皇寺,宣講《華嚴》《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聲譽名揚京城,聽講的人很多。他將所得到的供養都用來刻佛經、造佛像、建塔蓋寺,救濟生活窮困的人。看到牲畜就買回去飼養,鵝、鴨、雞、狗充滿整個房子。這些牲畜看大師睡覺休息時,都安靜地不出聲;當大師探望它們時,都一齊鳴吠,比敲鑼打鼓還要熱鬧,這或許是因為對大師懷著感恩之情吧!

——贖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