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由於權位的起落,識盡門客的本來麵目。一朝恢複權勢,想以唾沫來羞辱那些勢利的門客,幸馮諼在旁勸解而作罷。馮諼言:“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

我們生活在群居的社會,比方家庭裏有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兒女的倫理關係;社會上,機關、學校、朋友有從屬、同儕、師生等人際關係,彼此間互有因緣,相互依存。人不能離開群眾而獨立生存,因此群我關係的經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何才是積極的群我關係?

第一,我對大眾要慈悲。如何慈悲?就是人我對調。處眾任事,時時想到“我要替別人著想”“我要與對方互換立場”,就是慈悲。人之所尊者,莫過於慈悲的人,因為慈悲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慈悲沒有敵人,人與人的不和諧,都可以用慈悲來化解。《大丈夫論》裏說:“一切善法皆以慈悲心為本。”慈悲,會得到大眾的歡喜,別人也會願意和我們來往。

第二,我對朋友要真誠。我們與人為友,必須問自己想交什麽樣的朋友。希望獲得真誠的朋友,自己就要拿出真心,以道德、義氣、誠信來對待。有的人在相處多少年以後,因為一點誤會而翻臉不相識,情義隨流水而去,實在劃不來。因此不要抱著貪圖他人利益的心態,要給人感覺到我們的誠懇、踏實,才能得到患難見真情的友誼。

第三,我對身心要淨化。我們的身體有老病死,心裏有貪嗔癡,所以身心有疾病、有脆弱、有無明、有煩惱,這都關係著我們的苦樂。想要消除這些憂悲苦惱,就必須從身心淨化下功夫。佛門裏的反省、懺悔、慚愧、皈依、發願、回向等種種方法,都可以讓身心達到淨化與安定。

第四,我對社會要結緣。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廣結善緣。尤其在彼此關係密切的現代,就是從政,也要講求行政的資源,就算創業,也需要人際的協助,結緣才能有因緣。除了擔任義工、布施金錢以外,一句柔軟的語言、一抹溫暖的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甚至以智慧引導別人、以技術傳授他人,都是結緣的方法,都能給予人力量與幫助。勤於結緣,日後必定為自己帶來好因好緣。

佛教以僧伽、和合眾來表達對群我關係的重視,依“六和敬”來維係人事的和諧;而極樂世界裏“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也都是因為群我和諧。因此,現代人講求各種經營,若能將群我關係經營得好,不但生活愉快,做起事來,也會格外地順心如意。

·佛光菜根譚·

能和,則能共存共榮;

不和,勢必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