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大地、風雷雲雨構成了我們居住的家園。在這個家園裏,芸芸眾生興起、滅敗已有億萬年的曆史,人類的世代也不知起滅過多少,而山水風雲卻似乎和數千數萬年前的先人所依賴過的一般無二。杜甫曾有詩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間接地點出了人世的無常和山河的雋永。然而,世間從來未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正所謂“滄海桑田”,山川大地也同樣處在生命的輪轉當中。

    水的循環,也許是最明顯不過的例子。

    生命不能沒有水,但是海洋裏全是不能飲用的鹹水。所幸太陽的能量能將海水蒸發,變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滲入土裏,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這種陸地、大氣和海洋間水之交遞轉換的“水文循環”,海洋的鹹水才能變成淡水,才能滋潤生命,為萬物所使用。同樣的,陸地上的生物,尤其是植物,在水的循環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藉著森林的樹根吸收水分,穩住土壤,使得溪河不致泛濫而正常流入大海,幹旱時也能維持濕度和調節氣候。

    水無所不在,一直在地球各個角落循環,並以不同麵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認為“可永續性生態學”研究泰鬥的大衛·鈴木博士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裏,曾以水分子阿奎的遊曆故事,來說明所有水分子的運行。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讀音)是夏威夷火山爆發噴出的水分子,本由“火”而生,又被“風”托轉著在空中載浮載沉。後來隨著雲氣飄至北美大陸的海岸,進入內陸,碰到高高隆起的洛磯山脈,阿奎的雲氣開始冷凝、液化,於是變成雨落到地麵,滲入土裏。

    不久,阿奎被一棵樹的根部吸進去,毛細管作用讓阿奎爬上樹幹,到達樹枝,又跑進鬆果內的一顆種子裏。這時一隻小鳥飛來啄食鬆果,吞食了那粒種子,然後往南遷移飛至中美洲熱帶雨林,不久,鬆果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進入了蚊子的身體。這隻蚊子在小溪上低飛,被一條眼尖的魚吞噬,阿奎又跑進這條魚的肌肉組織。爾後,雨林原住民前來捕魚,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魚,阿奎又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並最終落入了人類的肚子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