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妥當話,必須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誠意。甲事先私下和乙商量,是顧慮乙的立場,讓他比較方便表達自己的意見。乙滿口答應,是因為老板不在場,也沒有其他人聽到,當然放心地表明樂於支援的態度。人情做到底,因此答應得十分爽快。

    沒想到甲竟然糊塗到在老板麵前直截了當地說出“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的話,等於告訴大家“我們兩人已經充分溝通,而且乙答應得很爽快”。這樣完全不顧乙的立場,乙當然接受不了。把“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這一句真話稍加修飾,說得妥當些,變成:“對不起,我應該事先問問你可能性的,不過去看過你兩次,看見大家都很忙碌。現在冒昧地問你,明天能不能想辦法盡量支援我兩三個人?一天就好,後天一早就歸還。”

    甲明明和乙事先商量過,現在甲這樣說,當然不是存心欺騙,而是在老板麵前,側麵描述乙部門忙碌的情況,讓乙放下心來,答應“盡量想辦法”。

    私底下說的一些真話,公開場合調整得妥當一些,這叫公私兩便。但有人腦筋轉不過來,就是不明白:“怎麽講得好好的,又變了?”其實一點兒也沒有變。

    老板聽見下屬的妥當話,一方麵高興下屬互相尊重,同時也尊重老板;另一方麵則要真正了解妥當性與真實性之間究竟有多大差距?若是差距很小,有必要調整一下人事;如果差距很大,便要提高警覺,下屬善於演戲,必須合理地拆穿“西洋鏡”,才能夠糾正歪風。管理從某種角度來說,便是控製其差異性。任何差異都值得注意,采用合理的成本和方法來加以控製,使差異的變化合乎控製的標準。語言或文字溝通,同樣需要合理的控製,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妥當不妥當,便是合理不合理,所以仍然以合理的妥當、合理的真實為拿捏的尺度。

    溝通三要則

    “我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

    “你如果要告訴別人,就不要說是我說的。”

    “你如果告訴別人是我說的,我一定說我沒有說。”

    這三句話,代表中國人溝通的三個要則:

    第一,我說的話,你相不相信?或者相信到什麽程度?要不要轉述?或者轉述到什麽程度?都必須由你自己決定,不要賴到我的頭上。我告訴你不要告訴別人,事實上並沒有什麽約束力,隻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你如果決定要告訴別人,表示你已經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說的話,並且經過考慮,這時候你所說的話,已經是你自己研判之後的信息;而你所要告訴的對象,也是你自己所審慎選擇、決定的。一切都與我無關,所以不必再把我扯進去,說是我說的。

    第三,如果你一定要告訴某人,卻又指名是我說的。鑒於這個對象根本不是我選擇的,要說哪些話、說到什麽程度,也不是我能控製的,因此我隻有表態:我並沒有說這些話,至少我不是這樣說的,語氣、用語都不相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