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來讓去,最後覺得自己才是最合適的人選,這時候就應當仁不讓。此時,關鍵在於把握“當仁”的尺度,要從事情的性質、輕重、緩急、大小來判斷。

    雖然是當仁不讓,但是也應該“半推半就”,以示實在沒有辦法,推辭不掉,才勉強為之。“半推半就”必須誠心誠意,一方麵表示“我雖然勉強接受,仍然隨時準備交給比我更合適的人”,另一方麵讓沒有當選的人有麵子。比如你被選為部門主管,必須要表明你不想當,極力推辭,說自己能力不行,經驗不足,體力也不好,做事情沒有耐心,把各種理由都列出來,最後盛情難卻,隻好“勉強為之”。這樣做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但千萬不要以此為借口偷懶。一旦你接受了,就必須負起責任,才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留一手

    很多人喜歡將自己的絕技保密,就算傳授給徒弟也要“留一手”。這一直為人詬病,因為“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藝失傳。其實,這是一種自保心態,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師傅要防止兩種情況:一種是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另一種是教會徒弟,殺死師父。年富力強的師父憑著威勢和豐富的經驗,或許能夠製服徒弟;而年邁體衰的師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臉不認人,就會悔之晚矣。“年老慎擇徒”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師父自會傾囊相授,怎麽會留一手?從古至今,凡是能夠發揚光大的,大家並不主張“留一手”,反而毫無保留地讓全世界的人來分享。“留一手”本身並沒有好壞,關鍵在於“留得合理不合理”。

    儒家講究“反求諸己”,徒弟發現師父秘而不傳,不應該埋怨師父,而是應該自我檢討:為什麽我在師父眼中這麽不可靠,弄得師父必須痛心地留一手?而為師者,應盡可能將技藝發揚光大,並想辦法找到合適的傳人,教他、導正他,讓他剛正不阿,這才是秘傳的真義。

    事實上,對於想學的人,“師父留一手”跟“傾囊相授”基本上沒有什麽差異,即使師傅留一手,照樣學得很好;不想學的人,即使師父傾囊相授,照樣學不好。“留一手”不過是學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種借口。在中國人看來,用“師父留一手”來騙別人,給自己留個麵子,尚屬可行。若是連自己都騙,真的把責任都推給師父,那實在太不可取。“留一手”是說給別人聽的,不是說給自己聽的。

    現在磕頭拜師的越來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師父帶徒弟的形式卻很常見。這就要求師傅們在“留一手”和“傾囊相授”中拿捏好尺度,使自己既有足夠的能力自保,又能將技藝發揚光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