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喜歡采用“二分法”,即把事物加以分析,“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再從中選擇其一作為答案。這樣做看起來似乎簡單明了。西方的管理,也沿用這種思維法則,把人“分”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將管理的氣氛劃“分”為人治和法治(如圖1-2)。

    圖1-2  二分法的應用

    受太極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擅長在“一分為二”的分析之後,“把二看成三”,在相對的兩端找出中間的灰色帶,也就是二“合”為一地把兩個極端的概念統合起來,形成第三個概念(如圖1-3)。例如唯心、唯物是兩個極端的概念,而中國人卻能看出兩個之外的第三個概念,叫作“心物合一”,因而統合了唯心和唯物成為“心物合一論”。

    圖1-3  太極的思維

    太極思維——寓人治於法治

    中國式管理,承襲太極思維法則,把人分成三種。老板是管理者,員工是被管理者,而介乎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幹部,則一方麵是管理者,另一方麵也是被管理者。至於管理的氣氛,中國式管理不主張在人治和法治之中選擇一種,卻十分實際地“寓人治於法治”,說起來實施法治,運作時卻有非常濃厚的人治色彩(如圖1-4)。

    圖1-4  太極思維的運用

    中國式管理重視“全方位的觀點”

    西方人重“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這樣一直分析下去,各領域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專業化的結果使得很難找到整體化的解決方案,正應著莊子當年所說:“天下的人多各執一察以自耀。”“一察”就是一端,看到某個部分,便要以偏概全。好像耳、目、鼻、口一般,各具相當功能,卻無法互相配合。

    中國人不反對分析法,隻是在分析以後,必須加以綜合。中國人重“合”,以綜合法來統合經過分析的東西,稱為“全方位的觀點”。

    中國式管理,同樣講求全方位。莊子講過:萬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後,也就必有所毀。一切事物,若是從通體來看,既沒有完成,也沒有毀壞,都複歸於一個整體。

    “二選一”的結果,往往趨於極端

    把二看成三,意在分析成為二之後,不要二中選一。因為二選一的結果,往往趨於極端。梁漱溟指出:“把一個道理認成天經地義,像孔子那無可無不可的話不敢出口。認定一條道理順著往下去推,就成了極端,就不合乎中。”他認為“事實像是圓的,若認定一點,拿理智往下去推,則為一條直線,不能圓,結果就是走不通”(如圖1-5及圖1-6)。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