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有不是無”“無不是有”,有與無是不一樣的。然以般若智慧觀照世間萬法,就能知道“無不是真無,有不是真有”的至理,無與有之間,既非對待,亦非分別,而是純然如一,理事無礙的。“有”,是入世法,是生活的活用;“無”,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體。我們可以擁有,隻是應該擁有什麽?

第一,要有宇宙之心

佛教雲:“今此三界,唯是心有。”南宋陸九淵體悟“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繼之發揚“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既然宇宙能涵容世間的一切,我的心中為什麽隻愛一個家庭?隻愛一個國家呢?我們的心應該什麽東西都能包容,要擴大得像宇宙一樣大。

第二,要有度眾之慈

如果希望別人來親近我們,向我們求教,首先自己要散發出慈悲的氣息,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門,才能度人教人。如同觀世音菩薩“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就是憑借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才能擴大無邊的教化事業。

第三,要有弘法之勇

一個人在世間立身處事,不可逞“匹夫之勇”,應該把勇敢用在維護正義、講學、弘道、傳教上麵。孔子壯年時即道譽隆盛,追隨他的學生眾多,但是孔子的一生,很少受到諸侯國君的重用,並且長期過著不安定、四處遊走的生活,孔子曾感歎自己“累累若喪家之犬”。即使如此,孔子仍堅定其“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道德;這就是弘法之勇。

第四,要有修道之恒

學習世間的技能,至少也要三年五載才能出師,更遑論修道?菩薩修行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久集無量福德智慧,不生疲倦,不生厭離,才能圓滿五十一階位而成就佛道。如果修道沒有恒心,就像露水道心,又如5分鍾的熱度,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第五,要有正覺之慧

現在科技進步,學術發達,各種思想、見解、宗教,真是五花八門,我們必須有正覺的智慧去判斷、了解和深思,才能理出一條智慧之路;此正覺的智慧,則來自於自我觀照的般若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