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十有思想”,除了要有“宇宙之心、度眾之慈、弘法之勇、修道之恒、正覺之慧”,接下來,還有以下五點:

第六,要有出世之性

人生有前有後、有退有進,才是一個中道而圓滿的人生。人的性格也應該有入世生活的性格,和出世超脫的性格。入世的性格,重視的是人間生活福樂的營求;出世的性格,是一種超然物外,不為情累的清虛飄然。所以,當一味汲汲營求榮華富貴之時,不妨時時回頭觀照,將自己的身心棲息在另一個出世的清淨境界。

第七,要有護教之忱

不論做學術研究、參加政黨,或宗教信仰,都必須有護衛研究成果、支持政黨理念、維護宗教信仰的熱誠。像15世紀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窮其一生觀察星象,發表地球是圓球體、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等日心說論文給教皇,卻引來羅馬天主教、馬丁·路德等教會的抨擊。乃至後來的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物理學家伽利略,都因為提倡哥白尼的日心說,受到嚴厲的審問和軟禁處罰。這種維護真理,不因遭受苦難而變節的勇氣,就是護教的熱忱。

第八,要有容人之量

做人處世,唯有寬大容物才能領導他人。所謂“仁者待人,各順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長而不苟其短”。容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思想修養,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個人的包容心愈大,其成就的事業也就愈大。而且,不但要包容各種人,還要能容人之長、容人之短、容人之功、容人之過。

第九,要有忍辱之力

世間最大的力量,不是拳頭,不是槍炮子彈。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辱,像孔聖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韓信之忍辱,張百忍之忍居……古之為聖為賢,建功立業,未有不得力於忍者。所以,忍辱是一種擔當的力量。

第十,要有菩提之願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靠立誌、發心、願力來成就的。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上發出“若不成佛,誓不離此座”,以此菩提願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地藏菩薩自願下地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再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悲心等,都是靠菩提願心來圓滿功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