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之前,在市場以賣柴為生,他偶然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當聞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頓然開通,悟入實相,而萌發出家之誌。

“應無所住”是“無”的思想,“而生其心”則是因“無”而生的“妙有”。“十無思想”的後五點,也有這種意味。

第六,無安之處

對一般人來說,大多希望找一個平靜安穩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要上進,想要鍛煉毅力,或是希望有更大的成就,不妨找一個無安之處。所謂無安之處,就是人情生疏的異域,或是貧苦的地方;在無安之處,更能增長我們的力量。

第七,無人之眾

通常一些達官貴人,出入時都喜歡有人前呼後擁,或是希望自己交遊廣闊,即使是在家裏,也總是希望能兒孫滿堂。其實,一個人在眾人的簇擁之下,雖然能感到無比的快樂,但終究不如“無人之眾”的灑脫自在。

一個人除了親友環繞之外,如果還能關心一切動物,感受花草樹木的呼吸,傾聽大自然的鳥鳴蟲叫,或以日月為禪侶,則心胸必能更加開闊。

第八,無悔之心

懊悔、疑悔、掉悔,都是我們心中的煩惱,要以佛法的正見、正信、四念處等法門來對治,我們的心才能坦蕩無悔。在佛法的引導之下,我們會知道,布施是富有之道,發心做事是結緣之道,受苦受難是消除業障之道,犧牲奉獻是信仰之道,所以會心甘情願,無怨無悔。

第九,無聰之慧

有些人太過聰明,比如某些政客運用權謀,擾亂國政;奸商損人自益,貪占便宜。他們自以為聰明,但是紙包不住火,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如學習吃虧,學習法忍;學習於一切善惡境界不動心、不動念的無聰之慧。

第十,無功之事

做事之前要評估,事成之後要論功行賞,這是一般講究功利、成就感的人所要求的功德。其實,真正做大事的人懂得“大道無為、大功不宰、大善無跡、大位不居”,一切成功之事都是眾緣所成,自己隻是眾中之一而已,所以不會計較、執著自己的貢獻,反而因為不著相、不計較,更擴大了心量,升華了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