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觀念裏,大多是從“有”來衡量計算事物、情理,而不願意從“無”去意會、理解。其實“無”比“有”更多、更微妙。因為“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而“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這些微妙的道理,從以下的十無思想裏,可以一窺究竟。

第一,無財之富

錢財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錢財並不能填滿欲望的山穀;對錢財不能滿足,還是一樣貧窮。除了有形有相的財富之外,我們應該要有無財之富。例如健康的身體、溫暖的親情、良好的人緣、道德的信譽等,此外,佛教的“信仰、持戒、慚愧、聞法、布施、禪定、智慧”等七聖法財,更是妙不可言的財富。

第二,無求之有

一般人都希望擁有,所謂求功名、求富貴、求財、求利,其實,有所求就會有所失;無求反而獲益更多。例如《寶王三昧論》雲:“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把“有求”與“無求”之間的因果關係,說得非常中肯。所以說,“有求莫如無求好,進步哪有退步高”。

第三,無情之慈

無情之慈,就是大慈悲。像西藏的馬爾巴上師,為了消除弟子密勒日巴過去所做的惡業,以不近人情的方式來折磨他、鍛煉他,這種無情之慈,成就了一位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偉大僧人。

第四,無欲之樂

世間有財、色、名、食、睡五欲,有玄、黃、朱、紫種種妙色寶物。這一切都會使眾生樂著無厭,雖有一時之歡愉,大半煩惱卻也在其中。不如學習無欲之樂,效法維摩居士“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以法自娛,禪悅為樂。

第五,無住之家

我們生活在世間,就身體來說,必須有一個像避風港、安樂窩一樣的家,講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理關係。

但就精神上來看,我們還必須有無住之家;一個沒有執著,沒有煩惱的家。比如在觀念上,學習出家人以隨緣為家,“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以虛空為家,“出家無家處處家”;以自然為家,“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種逍遙灑脫的情懷,就是無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