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生活起居離不開飲食,然而飲食要有節度,要吃得有規律,才不至於吃出許多毛病。乾隆皇帝認為:“不貪不淫可以養德,能清能淡可以養壽;少食少怒可以養神,無求無爭可以養氣。”一個人若要處世成功,必須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我們的飲食,要怎麽吃才健康呢?

第一,飲食宜早才能活力充沛

饑腸轆轆會讓人精神不濟,但現在的上班族,常常不吃早餐,長久下來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一部車子,加滿了油,才能長途奔馳;同樣的,早餐吃飽,五髒機能才會正常運作,才有充沛的活力。

第二,飲食宜緩才能有助消化

古人說:“學習要深鑽細研,吃飯要細嚼慢咽。”佛教講正意受食,狼吞虎咽,會損胃傷腸,消化不良。多多咀嚼,口中唾液能潤濕、分解食物,有助腸胃的消化、吸收。

第三,飲食宜少才能長歲延年

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吃得過飽,不但腦滿腸肥,而且百脈不調,日積月累,身體就容易生病。所以“吃飯八分飽”,才會“壽長不見老”,腸胃沒有負擔,才能少病健康又長壽。

第四,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

食物太燥,令人口幹舌燥,太涼又容易瀉肚子,或者吃得太熱容易燙傷喉舌,而冰品讓食物滯留腸胃,也會造成代謝不順。所以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

第五,飲食宜軟才能保健腸胃

粥能養生,所謂“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東西煮得太硬不易消化,煮得太爛,又會流失營養。熟而柔軟恰當的飲食,對於一般人,或病者、老者都適宜。

第六,飲食宜淡才能耳聰目明

濁食辣味,讓人暴躁混沌,古人說:“吃得口腹之欲,傷得五髒六腑”,何如“口中吃得清和味,腸腹無礙神腦明”,粗淡菜根香,才能讓我們神清氣爽,耳聰目明。

俗話說,能吃是福氣,貪吃生煩惱,《大薩遮尼乾子經》也說:“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寤寐,應時籌量食。”因此要避免因“五味令人口爽”,而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