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追悔原先所做,一種是追悔原先未做;它像烏雲一樣覆蓋我們的心,讓我們坐立難安,懊惱不已。曾經有學僧問雲居禪師為何經常懊悔,禪師舉了“十後悔”,借以對治。以下也援引宋朝萊國公寇準的“六悔銘”,借以自我提醒,免得後悔。

第一,官行不正,失時悔

當官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官德,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假如做官不正,等到官德毀了,地位不保,被撤職查辦了,甚至也遭人民唾棄時,懊悔就來不及了。

第二,富不儉用,貧時悔

朱子《治家格言》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即使富有,也是從一塊錢、二塊錢積累而成。假如你不省吃儉用,徒然奢華浪費,等到福報享完了、富貴沒有了,貧窮的時候,你就會懊悔了。

第三,藝不少學,過時悔

一般人說:“人過四十不學藝。”意思是,無論學什麽技藝,都要趁年輕用心學習。假如年少時輕心慢心,不肯下功夫,等到“80歲才學吹鼓手”,這就太遲了,再懊悔也沒有用。

第四,見事不學,用時悔

有句諺語說:“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鏽,人不學落後。”你在生活日用之中,見到事情不留心、不留意、不注重學習,等到自己要用時,不會,再懊悔都於事無補了。

第五,酒後狂言,醒時悔

飲酒能令人引發過失,你看,許多人吃酒之後,失去理智,什麽狂言密語,都毫無遮攔地說出來,等到酒醒後才發現,說得太多,說出毛病來,說出是非來,說出禍端來,乃至對簿公堂,內心後悔,想要再說什麽好言補救,也都已鑄成錯誤了。

第六,安不將息,病時悔

健康的時候,不知道愛惜身體,閑空的時候,不知道利用時間適當地休息,等到有一天生病了,所謂“久病始知求醫慢”,那就會知道懊悔了。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人的惡習,往往不到黃河心不死,所以這“六悔銘”,實可以作為我們警惕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