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裏麵說,人有“六根”,包括身與心。“根”有器官、認識、機能、生長等意思,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人們仰賴這些感官,得以接觸外在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境界,使“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識作用增長。“六塵”雖然會汙染我們的心,但也必須透過“六根”去執取外境才能生起。所以,佛陀曾經告誡弟子要“藏六如龜,守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在此也提供“六不格言”,作為日常生活之道的參考。

第一,目不睹非禮之色

眼睛有認識的作用,能夠一覽無餘,卻也是最容易攀緣外境的感覺器官,甚至因為眼根貪著諸色,成了愛取的奴隸而不察覺。遠看曆史,周幽王貪看褒姒一抹微笑,而丟掉軍心江山;近看社會,走在路上,可能隻因多看一眼,就飛來橫禍;所以,何者當看,何者不當看,我們更需謹慎。

第二,耳不聽非禮之言

古人言:“牆有縫,壁有耳。”《論語》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好探秘密、耳根子軟,都是人性的弱點,因為耳根過於追逐音聲,而迷惑本性的清淨。因此,不合道德、不合禮節,是非之辭、靡靡之音,都應當遠離。所謂“聽而不聞”,你耳朵不聽那些不如法的語言,自然心也不會跟著起舞煩惱。

第三,口不道非禮之事

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矛盾誤會,往往就是因為搬弄口舌、道此說彼而起。此一時是非,彼一時是非,惹得人際關係沸沸揚揚,紛爭不已。《太平禦覽》雲:“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非禮之事,還是不說為好。

第四,手不取非禮之財

過去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人無橫財不富。”但是非禮之財真的能取嗎?懂得因果的人都知道,不是自己的福德因緣,不是自己的財富資產,是無法強求的。即使強求而得也不會長久,有時甚至還會為自己招來禍端。經典雲,一對父子不以意外而得的黃金為“毒蛇”,而□鐺入獄;貧窮的夫婦,因為鄰人送了百萬元,而夜裏難以成眠。不取非禮之財,才是安身之道啊!

第五,足不踐非禮之地

過去叢林的僧眾,不是辦事,不輕易走出山門,不是拜佛,不妄走一步,意思是,我所到之處,都要合法如儀,非禮之地,我是不去的。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哪些地方該去,哪些地方不該去,心裏也要有一份定力。

第六,心不想非禮之事

不要覺得心中的非分之想“神不知、鬼不覺”,隻要起一個念頭,種子就會潛伏在意識裏,等待因緣成熟,錯誤的言行舉止就會產生。因此佛經裏說:“防意如城”,意思是,保護自己的念頭,要像官兵保衛城堡一樣,絲毫都馬虎不得。

平常生活在五欲塵勞中,不隨俗浮沉,固然難得,隨俗而能不汙,更是可貴。所謂“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用幹戈定太平。”眼不攀緣外境,耳不聽非禮之事,手不貪圖財富享受,足不蹈聲色之地,心不追逐非非之想,依此六法,外魔煩惱自然無由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