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要受持“三皈五戒”,其中“五戒”和儒家的“五常”,其思想內容是一樣的。“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五戒與五常都是人倫的基本道德,隻要具備五戒與五常,就是人格的完成。我分述彼此的關係如下:

第一,不殺護生,慈悲為仁

一個不殺害生命,且保護生命的人,必是有仁愛、有仁德的人。如孟子所言:“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作為一個君子,對動物被宰殺、虐打、烹煮的苦難,怎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一個慈悲的仁人,自然會流露出惻隱之心。

第二,不盜施舍,清廉為義

做人不僅不能偷盜,還要在利益當前,正直清廉,以自己的盈餘,布施給窮困孤獨的人,這就是義。金錢無法長久維持,有智慧的人,能明識因果,及時以金錢、醫藥、飲食等,布施給鰥寡孤獨、衣食不足、疾病困頓的人,就是行義修福於當下。

第三,不淫尊重,貞良為禮

“禮”是人類的行為規範。世間有禮,才能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佛教對倫理的看法又更加深入,如《梵網經》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所以,視世間一切男女為父母、兄弟姐妹,隻有尊重而沒有邪淫的心,這種貞良的德行就是禮。

第四,不欺純真,誠篤為信

做人不僅不可以妄言欺騙、綺語巧佞、兩舌是非,還要以誠信篤實的心對待他人。因為“信”是一種清淨的精神作用,是一個人立身處事的根本;人如果沒有信用,就無法立足於世了。

第五,不亂食用,明達為智

古人雲:“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亂吃東西,尤其不要吸毒、抽煙、喝酒。因為酒能亂性,會使人神智昏迷;飲酒敗眾德,會使人造作諸惡。《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等不堪的情況。而且飲酒過量,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殘害身心,不可不慎。

儒家的“五常”和佛教的“五戒”,不論是入世還是出世,其內容都有共同的地方。儒家以仁、義、禮、智、信為人倫綱常,佛教以“五戒十善”為人天乘的修行。都是希望世人以此趨向善道,共創美好的生活,其教化意義是一致的。